議會

|共34篇|

以英女王之名叫停國會,將會怎樣?

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前日取得英女王御准,9 月 9 日至 12 日之間其中一天強制國會休會,直至臨近脫歐死線的 10 月 14 日。外界相信此舉無異於架空國會,以防議員阻撓硬脫歐。面對如此非常狀態,英國歷史學家 Martyn Bennett 撰文警告,以君主特權叫停國會,在 17 世紀英國早有先例,結果卻觸發萬劫不復的政治亂局,政治領袖應當審慎行事。

歐洲民主困局:加入聯合政府,賠了夫人又折兵?

多黨派籌組聯合政府執政,在議會民主國家相當常見。但有政治學家最新研究,比較分析 1972 至 2017 年間 28 個歐洲國家共 219 場民主選舉,結果發現加入聯合政府的少數派政黨,經常在下屆選舉大敗,在野反對黨則保持優勢。此結果導致聯合政府難以組成,危及議會民主制度的運作。

民主的倒退?遊行再成英國政治力量

英國大批民眾早前於倫敦上街遊行,要求政府舉行第二次脫歐公投。主辦團體聲稱,抗議活動超過 100 萬人參加,呼籲國會議員正視民意。不少媒體忙著把它寫成文翠珊倒台徵兆,「經濟學人」卻以英國大型示威增加作分析,指無論屬於疑歐、親歐、左翼或極右陣營,都把政治從議會丟回街頭,民主呈現倒退的跡象。

唐明:英國國會排排坐的奇趣

英國國會保持排排坐的傳統,更重要的因素當然是議事氣氛,而這是中國人很陌生的概念。關於英國國會的獨到之處,前首相卡梅倫形容:乃是「一半似博物館、一半似教堂、一半似學校」的混合物(Half like a museum, half like a church, half like a school),這句話透徹精闢,切中本質,就是他的數學不太好。

脫歐協議鬧劇,如何動搖英國政黨制根基?

英國國會否決首相文翠珊的脫歐協議草案,令脫歐再次引起國際關注,但此結果不過是英國輿論的意料中事。真正讓人意外的,其實是表決過程亂象叢生 —— 文翠珊內閣軟弱無力,控制不了保守黨議員的投票取向,黨鞭失去綑綁投票的能力,令執政黨議案的贊成票創下歷史新低,動搖行之有效的傳統英國政黨制。

尋求無人滿意的和解,是英國 DNA 的一部分

還記得在本月中,文翠珊才說內閣一致通過脫歐協議草案,兩名大臣及多名官員就相繼辭職。同時有民調顯示,近半數受訪者認為文翠珊應該下台。但在她暫避逼宮危機、支持度稍見回升後,「紐約時報」留意到一個有趣現象,那就是英國國會開始慢慢步向典型的英式作風 —— 作出一個無法滿足任何人的妥協。

為何公投不似預期般民主?

近年國際上的公投愈來愈頻繁,由英國脫歐到加泰隆尼亞獨立,事無大小都交予全民公決,理應最是民主。但原來早有政治學家質疑公投制度,將錯綜複雜的政策議題,簡化為「同意」和「不同意」的選項,要求公民在短時間內表決,不但無法化解爭端,更可能埋下禍根,違反基本的民主原則。

兩名記者,拉不倒貪污議員下台的啟示

媒體通常被形容為用採訪與傳播的力量,扮演監察政府、反映公眾意見的角色。以小勝大、用攝影機和紙筆改善社會情況,或者是大部分媒體工作者的理想。在 2015 至 2016 年,日本富山縣就有一間蚊型電視台 Tulip-TV,新聞組幾名記者刀仔鋸大樹,揭發富山市議會的貪污,最終導致轟動全國的 14 名議員請辭事件。

鄭立:凱薩的命運 —— 反對派的社運眾生相

「凱薩的命運(Liberatores)」是個社運遊戲,發生在某城市,有個大大說要搞一黨專政獨裁政治,一堆人覺得這樣不妥,便組織社運阻止他這樣做。遊戲封面前面那個就是凱薩,後面那一堆非常樣衰奸險的就是對抗他的反對派,玩者扮演的就是後面那群很樣衰的人。

陶傑:缺乏的環節

最早的自由主義出現在中國。中國的儒家自由主義者要求:人須必先有人性的尊嚴,繼而感到使命,繼而將「仁」的理想以執政或影響君主執政的方式澤惠百姓。最好君主自己也是個仁者。如是,中國人最早就想到「選賢與能」,方可「天下為公」。但如何「選」法?儒家交了白卷。這個「缺乏的環節」,在歐洲,也要到二千年後才開始實踐並成熟起來。

【法國大選】Alain Badiou:永遠揚棄選舉

自由派為馬克宏當選法國總統歡呼,左翼學者卻紛紛批評,法國哲學家巴迪歐(Alain Badiou)認為民主議會選舉只會強化保守傾向,揚言人民應該「永遠揚棄選舉」,轉而「重新闡發政治」,才是真正值得投入的政治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