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公投不似預期般民主?

A+A-
反同性婚姻公投議案通過後,有 LGBT 支持者痛哭落淚。 圖片來源:路透社

台灣日前舉行九合一選舉,又破天荒全民公投 10 項公共議題,應當是最能體現台灣民主的時刻,結果卻是爭議聲四起,公投被指亂象叢生,不少台灣人都因此灰心喪志,究竟公投制度存在甚麼問題?

近年國際上的公投愈來愈頻繁,由英國脫歐到加泰隆尼亞獨立,事無大小都交予全民公決,理應最是民主。但原來早有政治學家質疑公投制度,將錯綜複雜的政策議題,簡化為「同意」和「不同意」的選項,要求公民在短時間內表決,不但無法化解爭端,更可能埋下禍根,違反基本的民主原則。

英國政治學者 Matt Qvortrup 曾經撰寫著作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研究全球各地的公投機制,他指出從 1960 到 80 年代,全球各國每年合共舉辦約 10 次公投,如今增至每年將近 50 次之多。

公投如此頻繁,他相信與政黨制度愈來愈不穩有關。瑞典學者 Sören Holmberg 研究發現,1970 年代選民對投選的政黨政綱,普遍認同其中 90% 內容,但 Qvortrup 發現,如今選民即使投選了心儀政黨,卻只認同政綱的 60% 內容,以致執政黨愈來愈難凝聚共識,嚴重分歧的議題頻頻要交由公投機制表決。

在民主國家內,公投制度讓公民不再透過代議士參與政治,而是直接就議題表決,被視為體現直接民主(Direct Democracy)精神,是最純粹的民主模式,又是化解國家重大爭端的最後機制,但很多政治學者對此不以為然。對於公投是否解決爭議的良方,愛爾蘭政治學教授 Michael Marsh 斬釘截鐵地回答:「答案很簡單,可以說從來都不是。」

一名高雄選民將公投選票投入票箱。 圖片來源:路透社

「把共和國置於俄羅斯輪盤之下」

在公投中,公民面對政策議題經常千頭萬緒,左右為難。個別議題甚至連專家都要花上幾年時間才得出結論,公投機制卻要求公民在短時間內,以非常貧乏的資訊,掌握並分析問題,再簡單回答「同意」還是「不同意」,不存在灰色地帶。

在別無他選下,很多人唯有信賴不同政團提供的資訊,又沒有足夠知識判別其中真偽,以致公投往往成為政治派系的角力場。倫敦經濟學院研究員 Alexandra Cirone 坦言,公投永遠是非常具風險的手段,「但政治家重施故技,因為他們都深信自己必勝。」

政治學者 Arthur Lupia 與 Mathew D. McCubbins 亦形容,現實中選民都會信賴權威,或者不加思索地,按照既有而熟識的論述,就專門的議題選出答案。Marsh 甚至發現,部分公投中,「大部分人在約莫一星期後,都不記得任何支持和反對論據,連他們自己都不太清楚,為何會投選了『同意』或者『不同意』。」

新聞媒體如何報道事件、到執政黨的政治表現,亦同樣影響公投的結果。多倫多大學政治科學榮譽教授 Lawrence LeDuc 在 2015 年論文分析,公投應當是針對重大公共議題的表決,但倒頭來,「卻受政黨或領袖的認可程度、政府往績、連串無關主題的問題或事件左右」。

在南美哥倫比亞,總統 Juan Manuel Santos 與左翼反政府武裝組織「革命武裝力量」(FARC)簽署和約,意圖結束長達 50 年的內戰,但在公投表決前夕哥倫比亞遇上大風暴,大批選民因緊急疏散無法投票,成為和約流產的原因之一。

對於公投結果總是不似預期,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Kenneth Rogoff 評論道:「把多數選民在任何時間、作出的任何決定等同『民主』,都是扭曲民主原意。這不是民主,這是把共和國置於俄羅斯輪盤之下。」

高雄選民為公投及九合一選舉投票而大排長龍。 圖片來源:路透社

公投失效,應回歸代議民主制?

假如公投不是有效的民主決策機制,怎樣的機制才算有效?多倫多大學公共政策及行政學院教授 Mel Cappe、與蒙克國際研究中心教授 Janice Gross Stein 主張,我們需要重新肯定看似保守的代議民主政制(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早於 18 世紀,政治理論家 Edmund Burke 便闡釋了代議民主政制的價值。本質上,公共政策議題都是複雜難懂,民選代議士則透過反覆會面,就政策進行研究、分析和審議,最後作出嚴肅認真而負責任的決定,絕不是臨時起意的「同意」或「不同意」。在決策過程中,民主議會辯論都有公眾紀錄,代議士需要為自己的言論及決定負責,但原則上,選民在公投中卻不需要為自己的一票負上任何責任。

在完善的代議民主機制下,議員通常都能夠按多數人意願作出正確決定,同時保障弱勢小眾的權利。加拿大國會就安樂死的辯論就是其中典範,改革選舉制度同樣經過長時間磋商、公眾諮詢及審議,法案經嚴格修訂後才會付諸國會表決。

公投前夕,社會經常充斥有關議案的假新聞和誤導資訊,直接左右選民的意願,沒有任何修正機制,選民後知後覺亦恨錯難返。但完善的國會審議程序中,議員都擁有足夠時間檢視資訊真偽,獨立傳媒亦可以作出有力的監督。再者,假如選民不滿議員的表現,原則上亦大可以在下屆選舉中把他拉下台。

雖然不少民粹主義者會批評,代議政制下的議員都是「精英主義」或「傲慢又瞧不起群眾」,但代議制的價值不應就此抹殺。相比公投引發的亂象,政團為動員而煽動群眾情緒,試圖為複雜議題快刀斬亂麻,民主代議政制固然絕非完美,但決策起碼嚴肅審慎。

終究,並非所有政治議題都適合付諸公投,民主亦不只是選舉投票,還要尊重多元和保障小眾權益,而這些價值和權利,卻往往淪為公投運動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