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會否決首相文翠珊的脫歐協議草案,令脫歐再次引起國際關注,但此結果不過是英國輿論的意料中事。真正讓人意外的,其實是表決過程亂象叢生 —— 文翠珊內閣軟弱無力,控制不了保守黨議員的投票取向,黨鞭失去綑綁投票的能力,令執政黨議案的贊成票創下歷史新低,動搖行之有效的傳統英國政黨制。有政治學者甚至形容,僅是今個月的事態發展,已足夠寫成一篇博士論文。
保守黨後座議員叛變
今次國會的脫歐協議表決,由下議院議長白高漢(John Bercow)主持。白高漢原先隸屬保守黨,自 1997 年躋身國會。其父在倫敦北部以銷售二手車維生,基層出身使他有別於保守黨內精英。2009 年當選下議院議長後,他便依照規定退黨,以中立身份主持會議。
白高漢在任議長期間,多次代表非內閣成員的後座議員(Backbenchers)發聲,今次脫歐表決亦不例外,上週竟作出惹保守派眾怒的決定 —— 批准保守黨後座議員提出修正案動議,假如國會否決脫歐協議草案,文翠珊需要在 3 個工作天內交出「Plan B」新脫歐方案,修正案最終獲投票通過。
在過去幾十年,議長批准後座議員繞過政黨領導層提修正案的案例可謂絕無僅有,如此違反常規的決定,旋即遭多份英國報章譴責,直斥白高漢裝腔作勢、自以為是。但白高漢對批評不以為然,宣稱不會因行政機關的打手施壓而動搖:「我不似得某些身居要職的人,我是經選舉當選、連任、連任、再連任的議長,負責為下議院做正確的決定。」
這場後座議員向內閣發動的叛變戲碼,到星期二晚達到高潮,大批保守黨議員離棄了文翠珊,令國會以 432 票大比數否決協議,執政黨議案僅得 202 票支持,創英國近代史的新低,可謂史無前例。
行政主導傳統的沒落?
縱觀歷史,英國國會議員投票,絕少背離政黨政綱或領導層的決議,是傳統英國政黨制的運作模式。為保證黨員在議會內的投票取向,黨鞭扮演著關鍵角色,有時會以強硬手段綑綁投票,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
前貝理雅政府外相施仲宏(Jack Straw),便曾經憶述初當選議員後,在走廊碰上副首席黨鞭 Walter Harrison,突然被對方推向牆邊、猛力捏住睪丸,驚惶失色的施仲宏以為有所得罪,但原來這不過是 Harrison 的下馬威:「假如你背叛我,試想想我會做甚麼。」
但今日的黨鞭不復當年,難再綑綁後座議員的票,政壇已鮮少傳出類似施仲宏的故事。倫敦政策研究機構 Institute of Government 總監 Bronwen Maddox 坦言,昔日黨鞭無所不用其極,以確保黨員投票一致,「但他們現在的策略更似是乞求議員」。在類似脫歐的大事前,「假如議員真的是按照個人意願投票,那麼政黨制度便無法奏效。」
曾任黨鞭的環境部長高文浩(Michael Gove)在週二表決前的上午,僅以「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台詞,試圖勸導議員要支持政府方案:「假如我們今晚不投票支持協議,那麼引用 Jon Snow 之言 —— 凜冬將至。」這番話毫無震懾力,充其量是向黨友「好言相勸」。
在政治學上,行政主導曾經被視作英國政治的特點,但今次脫歐協議表決證明,行政無法主導國會議程。
假如政黨無法綑綁議員投票,傳統政黨制不再有效,對英國將有何衝擊?保守派歷史學家 Tim Stanley 相當悲觀,他憂心忡忡地解釋,在傳統英國制度下,民選的多數黨會組成執政內閣,掌握行政權以落實政綱,國會則充當監察角色,但假如後座議員可繞過內閣主導政策制訂,勢將導致小數派得以顛覆行政權。影響不僅是脫歐決議,還可以左右醫療保健和稅收決定,恐怕會導致政府「群龍無首」。
雖則這種制度聽起來相當獨裁,但 Stanley 認為,英國民主得以持久,正有賴於這套行之有效的民主共識,在確保民眾最大政治權利同時,政府施政得以運作暢順,「是英國不會內戰頻生的原因」。今次脫歐協議草案的表決,多次出現背離常軌的程序,大概是脫歐引發最難以預料的變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