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日本如何「處理」垃圾?

A+A-
中國上海一處單車垃圾場。 圖片來源:路透社

越南漁民生活的村莊沿岸佈滿棄置廢物;印尼峇里島沙灘充滿塑膠垃圾、首都雅加達多條河道幾乎被垃圾遮蓋;2015 年海洋保育協會的報告又指出,全球超過一半海洋垃圾來自中國、印尼、菲律賓、泰國和越南五個亞洲國家…… 廢棄物處理不當,確實會帶來問題。中國去年停收廢紙、拒收固體廢物,似乎是管理垃圾問題的良好開始,然而,除進口垃圾問題外,不少亞洲國家露天堆積垃圾等現象,其實源於廢物收集及處理政策不彰。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Geoffrey Jones 近日便在「日經亞洲」撰文,建議從日本的成功措施汲取經驗,解決部分廢物問題。

要建立更理想的垃圾收集及處理系統,最先想到的恐怕是額外金錢。但 Jones 認為缺錢並非真正原因,只是政策制定者沒有將廢物處理列為優先事項。他提出,即使是較貧窮的國家,亦能作妥善的規劃,日本便是一例,成功以有效的處理方式,結束昔日的垃圾噩夢。

垃圾堆在印度一家醫院旁邊。 圖片來源:路透社

儘管今天日本屬發達國家,但其擁擠的城市、對進口能源和天然資源的依賴,實與其他亞洲國家有相似之處。過去日本也曾經歷經濟高速增長後,產出大量廢物的情形。隨著日本戰後復元,國民生活得以改善,但城市飽受垃圾問題困擾。環境省 2014 年一份報告提及,戰後城市的廢物被隨意傾倒入河流、海洋,或堆放在空曠地方。至 60 年代,因國家土地狹小,不足以容納廢物堆填,便轉以焚燒方式處理。但焚燒卻會產生有毒氣體如二噁英,其排放量在 90 年代更是創出新高。可見日本往日處理廢物的方式同樣不理想。

1993 年,日本終於制定新的「環境基本法」,為垃圾管理系統提供新框架。中央將處理垃圾的責任下交地方政府,因為垃圾出於當地,解決時需要考慮地方狀況。Jones 認為,從各市町開始收集垃圾,是成功的開始。街道上的垃圾桶有仔細的分類標誌,市政當局要求家庭和公司,依垃圾可否燃燒及等回收作分類,按不同時間收集,運至各場所處理。

亞洲大部分地區,收集得來的廢物多以堆填處理。30 年前的日本亦如是,絕大部分垃圾都被運往堆填區或非法垃圾場,只有 5% 的城市垃圾回收再用。但至 2007 年,全國僅有 1.2% 垃圾進入堆填區,成果堪與丹麥比肩,更比美國一半垃圾堆填優勝。Jones 又提到,日本約七成的垃圾轉化成能源,比率高於歐洲瑞典的五成。政府又從過去焚燒廢物的日子汲取教訓,改用清潔技術燃燒。至 2015 年,二噁英的排放量,僅為 1998 年的一半。

即使垃圾堆填,日本亦別出心裁。東京灣開僻堆填區,非光劃地、堆填便了事,而是以垃圾填平土地後,再由東京居民自願在島上植樹,終於化堆填為「海洋森林」。Jones 表示,由民間社會共同參與廢物管理,是日本總結經驗的結果,提高民眾參與程度,有助減廢。

當然,正確處理垃圾,只是問題出現後的補救措施。要真正改善環境,長遠仍需由源頭減廢著手。但日本這個例子,為其他國家示範了如何在 20 年內改善廢物管理系統,亞洲不少國家皆是新興經濟市場的一員,應有一定能力處理垃圾問題。Jones 最後總結,日本的成功,正正在於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廢棄物,視之為另類資源,而非高昂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