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行為

|共26篇|

貓咪為何會揉捏?

貓有許多行為都令人莫名其妙,例如牠們為何會在主人的肚皮或大腿上像搓麵團般揉捏(knead)?坊間對此有不同解釋,但英國慈善機構「貓咪收容所」貓行為學家 Lauren Finka 博士近日向 BBC「科學焦點」雜誌表示 :「對此,科學界研究還不夠深入。」

動物如何投票解決分歧?

在日常生活中,大至決定一國之首,小至去哪裡吃午餐,我們都習慣用投票來解決分歧。原來在大自然當中,並非只有人類才懂得以文明的方式,尊重多數人的決定。「紐約時報」便整理出數種會利用投票表達意向的動物,其中的方式更是耳目一新,例如:打噴嚏。

同性動物有親密行為,不等於同性戀?

雄性蟋蟀互相唱歌跳舞求偶、雌性日本獼猴成雙成對結為短期性伴侶、公饅頭蟹時有沉溺於馬拉松式性愛…… 人類一直以為,同性動物發生親密行為的話,牠們必然是同性戀,但美國有不少生物學家認為,這樣的想法或許只是人類的偏見,部分動物在同性之間尋歡的理由錯綜複雜。

自然界為保命而竊聽者 —— 松鼠

美國東部灰松鼠的耳朵不斷移動,監聽著潛在的威脅,可能是有鷹飛過、有狗跑過,或即將有汽車駛過。不只如此,當鳴禽歌唱時,松鼠也在傾聽。更準確地說,根據科學期刊 PLOS One 刊登的一項新研究,原來牠們偷聽鳥鳴,是用作監察附近的潛在捕食者,以評估自身的安全情況。

人禽之辨在於何處?

人以萬物之靈自居,認為自身的行為及能力,皆在其他物種之上。但當我們發現,動物也會使用工具,有自己的潮流,甚至會享受性愛,人又憑甚麼與眾不同,凌駕於自然萬物?英國遺傳學家 Adam Rutherford 嘗試在其著作中解答。

以武止戈:史前人類殲滅暴戾人種,繁衍溫馴後代?

沒有文明的原始狀態下,人類是彼此殺戮,還是和諧共存?哈佛大學生物人類學家新書,透過遺傳學與自然史依據,用人類學方式介入這場討論。他推斷追求和平的史前人類,曾經集體殺害暴戾兇殘的人種,使人類演化過程中自我馴化,令文明得以建立。

貓的天性,是否心理變態?

人生最犯賤的其中一個決定,就是養貓。或者不少自居「貓奴」的飼養者,都有相當精彩的切身體會。無論怎樣呵護備、悉心照料,「主人」都有不領情的時候。任性、冷漠,難以捉摸,都是貓的天性。貓的殘酷無情,滿不在乎地玩弄人類感情,是否心理變態(Psychopaths)?加洲大學戴維斯分校的貓科動物行為研究員 Maria Delgado,卻舉出一些更為專業的見解,她認為,當我們把貓視為冷漠而態度惡劣的小動物時,其實隱含了把牠們跟其他寵物 —— 例如狗的比較。

伊索寓言的崩壞 —— 對青蛙而言,農村比城市危險

伊索寓言中,城市老鼠及鄉下老鼠的故事教會我們 —— 城市比農村危險,鄉下老鼠到城市雖然可以過上奢華而多姿多采的生活,但就要面對各種致命危險,而鄉村雖然乏味,卻更安全,但現實中,一項動物研究卻推翻了這種想法,城市青蛙不僅更能吸引異性,而且令自身安全更有保障。

救動物,更要救其知識?

當野生動物被人大量獵殺,導致數目急降,出現滅絕危機時,人們其中一個解決辦法是,於其他地方引入同類物種,以維持生態平衡。乍看下,替補似乎令動物數量回升,避免失衡。但事實上,原生動物世代累積下來,關於如何在棲息地生存、活動的知識,早已隨著獵槍聲響而消失。新來的動物,需要重新摸索。

動物能準確預測地震?

在科學倡明的今日,人類始終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無論是分析地殼中發出的電磁脈衝,還是檢測地底的壓力波,成效都極其有限。來自全球 150 間大學的研究人員卻嘗試另闢蹊徑,透過國際太空站追蹤世界各地的野生動物,分析牠們在地震前是否有異常行為,從而為人類提供準確的地震預警。

60 年實驗,揭示狐狸如何馴化到向人類搖尾

小說「狼圖騰」中,主角曾嘗試收養一隻初生狼崽。儘管最後,小狼被送回野外,但在過程中仍現出一些馴化跡象。現實中,從狼到狗的馴化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僅憑一代的養育,就能磨去動物的野性。一直以來,遺傳學家對狼是如何馴化為狗均有所爭議。終於,持續至今近 60 年的研究,終於揭示野生動物在馴化過程中的基因轉變。

總愛坐同一個位,是甚麼心態?

大學生沒有座位表,但多數人有種默契,第一堂課是怎樣坐,以後上堂都會怎樣坐。若是被人佔了自己坐慣的位置,就會心有不甘。踏入社會以後,這種心態仍在。每逢開會皆坐同一處,每去健身都挑同一輛單車,連坐飛機也愛選同一側。這份對座位的「專一」,原來與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