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

|共66篇|

2,084 種物種,貓都愛吃

家貓(Felis catus)對人類來說有時可能難以捉摸。而飼主不懂的,可能還有牠們會吃甚麼。除了直接買來的貓糧,貓也是令其他小動物發抖的掠食者,是多地的入侵物種。近日發表在期刊「自然通訊」的研究就揭示,有 2,084 個物種淪為自由放養家貓的獵食對象。

真.熊出沒注意

1915 年,日本發生史上最嚴重的三毛別棕熊襲擊事件 —— 一隻棕熊在北海道北部島嶼三毛別襲擊並殺死 7 名居民,包括 1 名孕婦和 1 名嬰兒;事件發生在深山森林地區,遠離城市。惟多年來日本偶有熊隻襲擊人類居住地,且近年相關事件增多,令人擔心作為緩衝的里山範圍縮少,熊會更頻繁出現。

【Soul Monday】無償在酷熱中巡邏,只為保障野馬與遊人安全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 9 人義工團隊「Pony Patrol」(小馬巡邏隊),正努力保護阿薩提格島國家海岸的野馬。義工常在酷熱天氣及蚊叮蟲咬的惡劣環境下當值,無償解決馬與遊客的紛爭,保障彼此安全,讓人們可以好好遊玩,野馬可以如常生活。

瀕危卻交易旺盛,猩猩非法貿易是怎樣滋長的?

總有人想養特別一點的寵物,貓狗滿足不了他們,猩猩寶寶則可能是目標之一。不論來源如何。國家地理頻道報道,猩猩們的價格與十年前相比上漲兩倍,一隻黑猩猩可售 10 萬美元,倭黑猩猩 30 萬,大猩猩更高達 55 萬。甚至連一些國家的動物園,也會從非法渠道購入猩猩。

疫情後遺症:即棄口罩糾纏野生動物

「後口罩時代」下,選擇的自由終於回到個人手上。口罩令撤銷,或者有人仍會外出佩戴口罩,但野生動物似乎沒有選擇。近年全球人人使用即棄口罩,遺下大量塑膠垃圾。疫情大流行期間產生數十億計個口罩、手套,令塑膠污染問題更趨嚴重,並對野生動物構成持續數十,甚至數百年的風險。

防疫限制放寬,野味農場也可重新運作了?

在疫情前,中國大約有 1,400 萬人從事「野生動物養殖業」,估計價值 5,200 億元人民幣,行業甚至被政府包裝成「農村人口致富捷徑」加以推廣。但在公共衛生專家表示 COVID 病毒可能源於野生動物之後,中國就發佈全面禁令,禁止狩獵、交易、運輸,以及食用野生動物。惟現時非政府組織及專家警告,當地似乎正放寬蓄養箭豬、狸及竹鼠等野生動物的限制,為公共衛生及野生動物帶來新風險。

香港殖民時代早期的動物史:鄉郊狩獵篇

過往,我們了解香港歷史時,通常會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大視角切入,有時候會忽略了本土的生態變遷,由城市偶爾見到的貓狗,到山上的野豬、馬騮,都是香港的一分子。2021 年,民間歷史學家楊潤甜就於「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研究文章,譜寫 1870 年到 1940 年間,一段香港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史。

一個 APP 如何救海龜?

玳瑁眼鏡及飾物近年深受年青人喜愛,這種獨特花紋源自同名的海龜龜殼。玳瑁有塑膠般耐用可塑的特性,兼具半透明琥珀色及棕色紋理,幾個世紀以來都被用於製作珠寶、梳子到餐具等各種用品,玳瑁亦因此被大量獵殺至瀕臨絕種。最近就有保護組織為免更多海龜受害,開發出以照片辨識玳瑁製品真偽的應用程式「SEE Shell」,並收集數據以打擊仍然持續的非法貿易。

健康一體:撲殺動物以外的防疫模式

近日,香港一名寵物店職員感染 Delta 變種病毒,政府其後為店內動物進行病毒測試,發現當中 11 隻倉鼠呈陽性,於是以防止病毒變種為由,決定撲殺約 2,000 隻倉鼠及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讚揚政府行動「重要、果斷及明智」,但很多市民就認為手法殘忍。其實,這類以撲殺動物抗疫的做法,在學術界一直飽受爭議,有科學家認為沒有足夠實證說明成效。

全球暖化,北極熊如何在陸上覓食?

北極熊是肉食動物,主要捕食海豹,但亦會尋找陸地食物,例如海鳥蛋、麝牛、馴鹿,甚或到垃圾場覓食。在 1983 至 1999 年間,至少有 13 宗有關北極熊捕殺馴鹿或進食馴鹿腐肉的報告。2020 年,科研人員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首度用攝影機拍到北極熊捕獵馴鹿的畫面,並發表論文解構有關在斯瓦爾巴群島的北極熊,如何愈來愈多轉向捕食陸上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