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貓(Felis catus)對人類來說有時可能難以捉摸。而飼主不懂的,可能還有牠們會吃甚麼。除了直接買來的貓糧,貓也是令其他小動物發抖的掠食者,是多地的入侵物種。近日發表在期刊「自然通訊」的研究就揭示,有 2,084 個物種淪為自由放養家貓的獵食對象。
野生動物
|共66篇|
Moyashi:熊熊很可愛,請不要殺熊熊
日本的熊出沒報告近年不斷增加,尤其北海道和東北的縣市,愈來愈多入侵城市的案例。今年的出沒數創新高,正當政府努力驅除的同時,許多人打電話到市政府投訴:熊太可憐了,請不要殺害牠們。
真.熊出沒注意
1915 年,日本發生史上最嚴重的三毛別棕熊襲擊事件 —— 一隻棕熊在北海道北部島嶼三毛別襲擊並殺死 7 名居民,包括 1 名孕婦和 1 名嬰兒;事件發生在深山森林地區,遠離城市。惟多年來日本偶有熊隻襲擊人類居住地,且近年相關事件增多,令人擔心作為緩衝的里山範圍縮少,熊會更頻繁出現。
獅滿為患,森林之王移到海邊生活
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Gujarat)是現存亞洲獅的自然棲地,但近年愈來愈多從叢林轉移到海邊生活,保育人士指這個情況並不尋常。
【Soul Monday】無償在酷熱中巡邏,只為保障野馬與遊人安全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 9 人義工團隊「Pony Patrol」(小馬巡邏隊),正努力保護阿薩提格島國家海岸的野馬。義工常在酷熱天氣及蚊叮蟲咬的惡劣環境下當值,無償解決馬與遊客的紛爭,保障彼此安全,讓人們可以好好遊玩,野馬可以如常生活。
曾詩敏:都市人學習與大自然連繫
很多人到墨爾本都會往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走一轉,除了沿路的宏偉懸崖、綠野和大海,往「野生動物奇觀」(Wildlife Wonders)享受一段旅程,碰碰運氣能否跟野生動物見面,亦是非常美妙的體驗。
瀕危卻交易旺盛,猩猩非法貿易是怎樣滋長的?
總有人想養特別一點的寵物,貓狗滿足不了他們,猩猩寶寶則可能是目標之一。不論來源如何。國家地理頻道報道,猩猩們的價格與十年前相比上漲兩倍,一隻黑猩猩可售 10 萬美元,倭黑猩猩 30 萬,大猩猩更高達 55 萬。甚至連一些國家的動物園,也會從非法渠道購入猩猩。
疫情後遺症:即棄口罩糾纏野生動物
「後口罩時代」下,選擇的自由終於回到個人手上。口罩令撤銷,或者有人仍會外出佩戴口罩,但野生動物似乎沒有選擇。近年全球人人使用即棄口罩,遺下大量塑膠垃圾。疫情大流行期間產生數十億計個口罩、手套,令塑膠污染問題更趨嚴重,並對野生動物構成持續數十,甚至數百年的風險。
斯里蘭卡禁即棄塑膠製品,拯救野生動物
在斯里蘭卡,由於大量野生動物因吃進塑膠製品中毒死亡,當地政府宣佈從 6 月起全國禁止使用即棄塑膠製品,包括禁止製造或銷售塑膠餐具、調酒器和假花,希望能減少塑膠垃圾對環境和野生動物的影響。
防疫限制放寬,野味農場也可重新運作了?
在疫情前,中國大約有 1,400 萬人從事「野生動物養殖業」,估計價值 5,200 億元人民幣,行業甚至被政府包裝成「農村人口致富捷徑」加以推廣。但在公共衛生專家表示 COVID 病毒可能源於野生動物之後,中國就發佈全面禁令,禁止狩獵、交易、運輸,以及食用野生動物。惟現時非政府組織及專家警告,當地似乎正放寬蓄養箭豬、狸及竹鼠等野生動物的限制,為公共衛生及野生動物帶來新風險。
成為戰狼,皆因寄生蟲?
寄生蟲會影響動物健康,甚至可以控制動物行為。一種名為「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的寄生蟲,會令灰狼更具攻擊性,有些受感染的狼變得好勇鬥狠,成為狼群中的領袖;但過度兇狠,亦使得牠們更容易受傷。
不用搶,水獺也來到新加坡
在以整潔聞名的新加坡,近年出現一個難以收拾的混亂情況 —— 水獺數量激增。水獺雖然可愛,但始終是野生動物,牠們會為獵食而侵擾魚塘,偶爾更會襲擊人類。當地國家公園管理局(NParks)就正努力將島上 170 隻水獺搬離民居區域。
日本野生動物反擊戰
隨著氣候變化影響動物的棲息地,為了生存,牠們開始學懂與人類對抗。在日本,熊、野豬、猴子,以至海豚都變得更大膽及更具侵略性。有別於以往動物多於人跡罕至的地方襲擊人類,近年這類事件更多在大城市郊區發生。
香港殖民時代早期的動物史:鄉郊狩獵篇
過往,我們了解香港歷史時,通常會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大視角切入,有時候會忽略了本土的生態變遷,由城市偶爾見到的貓狗,到山上的野豬、馬騮,都是香港的一分子。2021 年,民間歷史學家楊潤甜就於「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研究文章,譜寫 1870 年到 1940 年間,一段香港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史。
一個 APP 如何救海龜?
玳瑁眼鏡及飾物近年深受年青人喜愛,這種獨特花紋源自同名的海龜龜殼。玳瑁有塑膠般耐用可塑的特性,兼具半透明琥珀色及棕色紋理,幾個世紀以來都被用於製作珠寶、梳子到餐具等各種用品,玳瑁亦因此被大量獵殺至瀕臨絕種。最近就有保護組織為免更多海龜受害,開發出以照片辨識玳瑁製品真偽的應用程式「SEE Shell」,並收集數據以打擊仍然持續的非法貿易。
在冰天雪地,與企鵝共度美好時光
隨著各地航空旅遊業開始恢復,英國一間慈善機構亦為旅人提供另類工作假期機會 —— 前往南極進行郵政、建築物維修等工作,並為長期科學研究觀察企鵝活動。雖然要面對極地艱苦的生活環境,但曾參與計劃的人指,這絕對是一趟值得嘗試的旅程。
切爾諾貝爾被攻佔,研究員的焦慮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後不久,就率先攻佔切爾諾貝爾核電站。加拿大環境放射生物學研究主席 Carmel Mothersill 近日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對世界上最嚴重的核災難發生地受襲表示憂慮,恐會影響野生生物及日後研究。
健康一體:撲殺動物以外的防疫模式
近日,香港一名寵物店職員感染 Delta 變種病毒,政府其後為店內動物進行病毒測試,發現當中 11 隻倉鼠呈陽性,於是以防止病毒變種為由,決定撲殺約 2,000 隻倉鼠及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讚揚政府行動「重要、果斷及明智」,但很多市民就認為手法殘忍。其實,這類以撲殺動物抗疫的做法,在學術界一直飽受爭議,有科學家認為沒有足夠實證說明成效。
細菌的政治:在泰晤士河畔窺見被剝奪的親密之美
週六,我與友人到泰德美術館,事後兩人在泰晤士河畔南岸的沙灘漫步。那時天色漸暗,河水也有點濁,但在一片碎石污泥中,有雪白無暇的大肥鵝走到岸上,一名白衣女子蹲下來細心餵飼牠,有一種莫名的溫馨感。
全球暖化,北極熊如何在陸上覓食?
北極熊是肉食動物,主要捕食海豹,但亦會尋找陸地食物,例如海鳥蛋、麝牛、馴鹿,甚或到垃圾場覓食。在 1983 至 1999 年間,至少有 13 宗有關北極熊捕殺馴鹿或進食馴鹿腐肉的報告。2020 年,科研人員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首度用攝影機拍到北極熊捕獵馴鹿的畫面,並發表論文解構有關在斯瓦爾巴群島的北極熊,如何愈來愈多轉向捕食陸上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