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

|共59篇|

疫情後遺症:即棄口罩糾纏野生動物

「後口罩時代」下,選擇的自由終於回到個人手上。口罩令撤銷,或者有人仍會外出佩戴口罩,但野生動物似乎沒有選擇。近年全球人人使用即棄口罩,遺下大量塑膠垃圾。疫情大流行期間產生數十億計個口罩、手套,令塑膠污染問題更趨嚴重,並對野生動物構成持續數十,甚至數百年的風險。

防疫限制放寬,野味農場也可重新運作了?

在疫情前,中國大約有 1,400 萬人從事「野生動物養殖業」,估計價值 5,200 億元人民幣,行業甚至被政府包裝成「農村人口致富捷徑」加以推廣。但在公共衛生專家表示 COVID 病毒可能源於野生動物之後,中國就發佈全面禁令,禁止狩獵、交易、運輸,以及食用野生動物。惟現時非政府組織及專家警告,當地似乎正放寬蓄養箭豬、狸及竹鼠等野生動物的限制,為公共衛生及野生動物帶來新風險。

香港殖民時代早期的動物史:鄉郊狩獵篇

過往,我們了解香港歷史時,通常會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大視角切入,有時候會忽略了本土的生態變遷,由城市偶爾見到的貓狗,到山上的野豬、馬騮,都是香港的一分子。2021 年,民間歷史學家楊潤甜就於「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研究文章,譜寫 1870 年到 1940 年間,一段香港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史。

一個 APP 如何救海龜?

玳瑁眼鏡及飾物近年深受年青人喜愛,這種獨特花紋源自同名的海龜龜殼。玳瑁有塑膠般耐用可塑的特性,兼具半透明琥珀色及棕色紋理,幾個世紀以來都被用於製作珠寶、梳子到餐具等各種用品,玳瑁亦因此被大量獵殺至瀕臨絕種。最近就有保護組織為免更多海龜受害,開發出以照片辨識玳瑁製品真偽的應用程式「SEE Shell」,並收集數據以打擊仍然持續的非法貿易。

健康一體:撲殺動物以外的防疫模式

近日,香港一名寵物店職員感染 Delta 變種病毒,政府其後為店內動物進行病毒測試,發現當中 11 隻倉鼠呈陽性,於是以防止病毒變種為由,決定撲殺約 2,000 隻倉鼠及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讚揚政府行動「重要、果斷及明智」,但很多市民就認為手法殘忍。其實,這類以撲殺動物抗疫的做法,在學術界一直飽受爭議,有科學家認為沒有足夠實證說明成效。

全球暖化,北極熊如何在陸上覓食?

北極熊是肉食動物,主要捕食海豹,但亦會尋找陸地食物,例如海鳥蛋、麝牛、馴鹿,甚或到垃圾場覓食。在 1983 至 1999 年間,至少有 13 宗有關北極熊捕殺馴鹿或進食馴鹿腐肉的報告。2020 年,科研人員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首度用攝影機拍到北極熊捕獵馴鹿的畫面,並發表論文解構有關在斯瓦爾巴群島的北極熊,如何愈來愈多轉向捕食陸上生物。

【變形記】氣候變化加劇,動物快速進化求存?

氣候變遷令自然災害肆虐,棲息地退化。過去數十年,科學家一直監測氣候變化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發現高溫會導致物種體型縮小、失去生育能力,甚至完全絕種。最新研究指,在水循環失衡及極端天氣夾擊下,許多動物正改變身體部分位置的大小,以協助調節體溫,在極短時間的演化中掙扎求存。

集中保育獅子,誤了小型食肉動物?

談到保育瀕危物種,獅子、老虎、熊等超級掠食者(apex predator)最為矚目。不少物種保育界認為,生物鏈有著「自上而下」控制的關係,一旦獅子等超級掠食者數量減少,將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因此,「紐約時報」指人們長期有「保育或增加獅子數目,同時可令其他小型食肉動物受益」的觀念。不過,本月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報告 B 系列」(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質疑在保育模式方面,這一假設能否成立。

「引貓入室」,如何反助澳洲本土物種存續?

澳洲大陸生態獨特,擁有不少其他大陸沒有的動物,入侵物種帶來的生態威脅不容忽視。其他地方較常見的貓、狗、兔、狐等澳洲入侵物種,已危及本土有袋類動物(Marsupialia)的數量。當地非牟利組織 Arid Recovery 致力恢復本土生態,與常見移除入侵物種的方式不同,創辦人 Katherine Moseby 採用「輔助演化」(assisted evolution)的手法,通過加入入侵物種,訓練本土物種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