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

|共37篇|

澳洲治療精神疾病的處方:迷幻蘑菇、搖頭丸

日前,著名歌手李玟自殺身亡,家人證實她受抑鬱症困擾多年,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由於精神病非常難治,各國一直苦思如何處理這個棘手問題。近日,澳洲率先打破禁忌,成為全球首個處方搖頭丸(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及迷幻蘑菇(裸蓋菇素,Psilocybin)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及抑鬱症的國家。

陶傑:精神病患文化與香港的明日危機

這一切銀幕形象,是否加強了對精神病人的標籤?一切戲劇作品,凡有精神病患者有關,今日是否應該禁止?按照西方最新的人道平權標準,是否言論和創作自由也要讓步?香港的平等機會委員會,是殖民地政府撤出香港時設立的機構,引入西方自由主義價值觀,但香港是一個金錢社會,官僚和商人共同掌權,缺少深厚的文化基礎。

【國際案例】英國如何應對精神病人兇殺案?

6 月 2 日,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兇案,令香港各界痛心。據指疑犯有精神分裂症紀錄,令大眾更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全球多國近年都面臨嚴重精神健康危機,在 1993 至 2022 年間,英國有 2,140 宗由精神病患者造成的致命案件;而 2005 至 2015 年間英國被判謀殺罪的人中,有 11% 是精神病患者,其中大多數被診斷為患有精神分裂症。該國的處理手法能為香港提供甚麼線索?

當異見分子「被精神病」:蘇聯的政治精神病學

極權政體迫害異見的陰招層出不窮,最令人髮指,莫過於把異見者診斷為精神病患,以醫學手段把他們折磨得不似人形。「被精神病」案例早見於納粹德國,1960 年代卻被蘇聯轉化為有系統的迫害手段,一度成為美蘇冷戰的焦點。

挪威式治療:用藥以外,精神病患尚有其他選擇?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發現,借助強效藥物能夠阻止妄想及幻覺,從而如常生活。可是,約有兩成病人會有不良反應,可能出現嚴重副作用,包括極度疲乏、體重減輕、膽固醇增加及糖尿病。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在長年為強迫治療困擾的挪威,如今透過其國營醫療系統,向病患提供無藥療法的選擇,但成效又是否理想,甚至值得外國借鏡?

腦白質切除術

從 1975 年的「飛越瘋人院」,到 2010 年的「不赦島」,健康的人與精神病患之間的判斷及謎團,總是引人入勝的題材。而兩齣電影均提到的腦白質切除術(lobotomy),在今天看來,則似是逼害病人的酷刑多於外科手術。不過,曾改良過該手術的英國著名退休神經外科醫生 Henry Marsh 認為,不能就此以好壞判斷施術醫生。

真實試驗:戀童癖當寄養父母

戀童癖是一種性偏離(Paraphilia)精神疾病,結合藥物及心理治療的監測治療,對患者重投正常社會生活或有一定幫助。然而,已故德國心理學教授 Helmut Kentler 在 1969 年開始的實驗中,竟將至少 9 名無家可歸的兒童交由戀童癖患者照顧,成為他們的寄養父母。實驗更在西德年代,獲西柏林社會福利當局支持。

肆虐墨國女校的離奇疫症:是邪靈,還是心病?

2006 至 2007 年間,一種令人幾近半身不遂的不知名怪病,在墨西哥偏鄉一所為貧窮孩子開設的天主教女校 Villa de las Niñas 中傳播開去。專家檢驗食物水土卻一無所獲,患者對布魯氏杆菌、鈎端螺旋體症、斑疹傷寒通通呈陰性反應,校內更流傳鬧鬼與黑魔法等傳聞 —— 政府最後不得不派出心理學家 Loa Zavala 前往調查。及後,連 Zavala 與其醫療團隊都開始發惡夢,雙腿亦感痛楚。令數百人頭暈嘔吐、下身動彈不得的,到底是身病、心病、還是邪靈?

政治領袖的精神病比疫病更可怕?

政治領袖作為一個地方的首長,日理萬機,公共衛生只是她工作其中一環,若果政治領袖因健康問題,無法正常執行職務,會牽涉到極大的公眾利益。愛爾蘭科克大學政治學家 Ian Hughes,專長精神分析學,他在去年於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呼籲大家密切關注政治領袖的精神健康問題。

為何荷蘭監獄少?

荷蘭有著一個不尋常的現象,該國即使將部分監獄租予挪威及比利時,仍沒有足夠的囚犯來填補監獄空間。因為在非必要的情況下,荷蘭會避免將罪犯關進監獄,並將他們轉向參與社區中針對精神病患者的護理計劃。然而,著眼於罪犯的人道權益,而不是懲罰,能否令犯人改過自新?

「耶路撒冷綜合症」—— 令遊客精神紊亂的城市之旅?

感受風土人情、沉浸於厚實的歷史文化氣息,是不少旅行者到訪異國城市之目的。但部分人一不小心,沉浸可能會變成沉溺,久久不能自拔,甚至引發精神錯亂症狀。以上描述絕非恫嚇,而是以耶路撒冷為名,一種往往與宗教經歷或脫離現實有關的精神病狀態。患者會看見、聽到不存在的事物,變得偏執而沉迷,甚至因此失蹤。

35 年來第一款抗抑鬱新藥,終獲通行

抑鬱症過去一直被形容為隱形殺手,轉念之間,足以讓患者尋短輕生。自 80 年代至今,全球仍未出現突破性治療藥物。不過,長達 35 年以來第一款新型抗抑鬱藥,近日終於通過安全審批。藥物專家表示,這款劃時代的新藥,效果顯著,並能迅速生效,或者能改變無數抑鬱症患者的命運。

貓的天性,是否心理變態?

人生最犯賤的其中一個決定,就是養貓。或者不少自居「貓奴」的飼養者,都有相當精彩的切身體會。無論怎樣呵護備、悉心照料,「主人」都有不領情的時候。任性、冷漠,難以捉摸,都是貓的天性。貓的殘酷無情,滿不在乎地玩弄人類感情,是否心理變態(Psychopaths)?加洲大學戴維斯分校的貓科動物行為研究員 Maria Delgado,卻舉出一些更為專業的見解,她認為,當我們把貓視為冷漠而態度惡劣的小動物時,其實隱含了把牠們跟其他寵物 —— 例如狗的比較。

「轉換」同性戀 —— 醫治不是病的病?

新上映電影「性教獄」講述 90 年代背景下,一名少女因被發現與女同學親熱,遭送到同性戀治療中心「拗直」。儘管自 1973 年起,美國精神病學學會已把同性戀從心理疾病名單中剔除,但仍有組織及意見認為,同性戀者需要接受「轉換治療(Conversion therapy)」。「轉換治療」事例可稽查至 19 世紀末,「治療」原因同出一轍:認定「同性戀」是病。

不懂裝懂:6 個你總用錯的心理學名詞

心理學作為針對人類的思想、行為以至日常生活的科學研究,由於題目較為「貼地」,很多人從未接受專業教育,卻愛自詡專家。他們不懂裝懂,把「神經質」或「分裂人格」等術語說得頭頭是道,但對術語來源甚至是否過氣也毫無認識。英國利物浦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 Peter Kinderman 近日撰文,列出 6 個最常被人濫用的心理學術語,並為讀者逐一釐清箇中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