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

|共20篇|

【電馭叛客】人機合體的世界?我們早就身處其中

電玩遊戲「電馭叛客 2077」 (Cyberpunk 2077)衍生動畫「電馭叛客:邊緣行者」(Cyberpunk: Edgerunners)大受觀眾歡迎。故事講述社會底層出身的少年 David 在企業控制的未來都市「夜城」中生存;而在這 Cyberpunk 的世界裡,植入改造裝置是提升個人戰鬥能力的重要手段。編輯、改造身體似只限科幻題材,但事實上人機合體(cyborg)可能已在現實中出現。

送兒子出家,父母益處多

獨身與否是個人選擇,也有一些宗教如天主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等,要求聖職、出家者獨身。宗教獨身意味個人不會繁殖後代,但繁殖是塑造人類的演化關鍵;人類學研究為甚麼有人放棄家庭生活,加入獨身組織、獨身生活起又是如何演變。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教授 Ruth Mace 及研究員 Alberto Micheletti 等學者近日就在「皇家學會報告 B 系列」(Royal Society Proceedings B)發表研究,以中國甘肅省內的藏族家庭為對象,解釋人們的生育及經濟因素,如何影響家庭送孩子出家的決定。

廖康宇:悼 David Graeber —— 一個大學教授、人類學家、無政府主義者

他能夠做到知行合一,走出學術象牙塔,進入打工仔的世界、細聽他們的工作經驗,將矛頭指向現今資本主義社會,以及扭曲了的市場和政府,貫徹始終地宣傳他心目中的理想國 —— 一種重視人人平等、強調民眾參與的「無政府主義」社會。

維京人不是種族?

維京戰士其實不戴角盔、女維京戰士真實存在,並非神話傳說…… 人們對這群金髮碧眼、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跨過北海進入不列顛的戰鬥民族,還有甚麼誤解?原來,這條問題本身便是誤解。據近日發表於學術期刊「自然」的基因研究指出,維京不全然是一個種族,而是一種文化身份或概念。

以武止戈:史前人類殲滅暴戾人種,繁衍溫馴後代?

沒有文明的原始狀態下,人類是彼此殺戮,還是和諧共存?哈佛大學生物人類學家新書,透過遺傳學與自然史依據,用人類學方式介入這場討論。他推斷追求和平的史前人類,曾經集體殺害暴戾兇殘的人種,使人類演化過程中自我馴化,令文明得以建立。

李衍蒨:失火「天堂」—— DNA 進步的代價

本年 11 月中,加州天堂鎮的山火肆虐。經過火舌洗禮後,整個城市都滿目瘡痍。當地兩所大學裡面的法醫人類學教授都馬不停蹄,開始到火災現場搜索人體骨骸,務求可以帶回殮房,利用 DNA 技術去企圖鑑識死者身份。同一時間,亦有超過百人志願團隊加入去進行搜索,希望可以加快鑑識腳步,令受影響家庭早日脫離傷痛。

李衍蒨:鐵棺內的女人

鐵棺內的屍體穿著白色袍和及膝襪。這個棺木裡的屍體保存得異常地好,就算皮膚看上去也很細嫩。亦因為屍體保存狀況良好,調查人員當時立刻把現場封鎖成為兇案現場。不久,隨著調查的展開,知道了眼前的屍體並不是死於最近,而是一位逝世超過 150 年的女士。

李衍蒨:骨頭上的「震撼新發現」

一般我們都只著重於骨骸及屍體的改變,甚至只執著於有機物質於死後的變化,卻有時候忽略了一些周邊環境於棄置,甚至運送屍體間接對屍體或者骨骸的影響,如動物、地心引力、水源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因此,在法醫人類學及法醫考古學中,埋葬學的運用及分析佔據著重要的一環。

當年的維京軍官 原來是位女士?

1880 年代,一具維京戰士遺骸於瑞典城市比爾卡出土,同葬的還有大量武器盔甲、制定作戰戰略的模擬工具等等,可見其享有崇高榮譽。這具遺體一直被認定是男性,不過最新 DNA 檢驗結果就推翻定論,指出這位維京高階戰士,其實是一位女性。過去學者囿於成見,否認女戰士在維京人中的重要性,令學界至今仍缺乏對女性戰士的全面研究,是次發現可以促使學界重新檢視此前鑑定的維京骸骨性別,有助增進學者對維京的認知。

李衍蒨:兇案疑雲?

還記得本年 6 月初香港連續不停下雨,下了差不多幾個星期嗎?我人雖然在外,但因為大雨的關係,收到本港一些記者的查詢 —— 有讀者報料於港島某一區找到一塊帶牙齒的骨頭,怕是有甚麼不好的事情,於是想我確認是否人骨。

李衍蒨:碎骨的主人

今天一進實驗室,我就把 3 大箱子的骨頭分別放到 3 組學員面前(每個箱子的大小約莫兩箱橙般)。學員都對這些箱子感到困惑,因為它們跟一般的銀色箱子不一樣。我後來解釋道,這些箱子來自塞浦路斯舊墳場,骨骸可能來自 1800-1974 年期間。重點是,每個箱子裡都不只一副骨頭,裡面的最少人數(Minimum number of individuals, MNI)要由他們來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