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

|共13篇|

此黑的不同彼黑的,倫敦的士也拒加入 Uber

早前香港的士業界擬發起罷工,抗議政府多年來未有打擊「白牌車」Uber 平台,卻再引起市民對的士質素之質疑。Uber 日前在倫敦也惹起爭議,因其宣佈 2024 年初市內黑色的士也能提供 Uber 乘車服務,但經歷嚴格考試才得到牌照的司機,對自己的專業十分自豪,表示對計劃「沒有興趣」。

1984 年的士騷亂 —— 六七暴動後,香港第一次大型暴力衝突

1960 年代香港局勢動盪,其中 1967 年的左派暴動就歷時足足大半年,造成 51 人死亡,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六七暴動被視為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港英政府一方面大力鎮壓左派勢力,一方面推行一系列社會改革。接下來一段時間內香港較少激烈抗爭活動,其中一次,則為 1984 年由的士牌費加價引發的「的士騷亂」。

三藩市無人駕駛的士,為何引發無聲抗議?

無人駕駛的士近來在北京正式投入服務,有日本電視台親自體驗了這種載客服務。不過,相關安全問題始終令很多人不太放心,美國三藩市自去年起批准無人駕駛的士載客,經過 1 年試驗,當地人批評多多,甚至發起無聲示威,用雪糕筒阻止無人駕駛的士在市內行駛,當中有甚麼爭議?

茶里:宜蘭計程車驚魂記

宜蘭有「雨都」之稱,一年有超過 200 天都在下雨。當年仍住在香港的我到訪過好幾次,發現果真如此,不論是甚麼季節、甚麼時間,它的天空都沒有放晴過。雖然不便旅遊,但也有種莫名的浪漫氣息。但沒想到,我卻在這裡遇上了來台灣旅遊時最可怕的一段經歷。

倫敦的士:只剩三年壽命?

倫敦、日本司機的敬業態度令不少人印象深刻。不過,武肺疫情令人減少出行、商店關門,倫敦的士需求急降,行業大受打擊。當地持牌的士司機協會秘書長 Steve McNamara 擔心,繼倫敦紅色雙層巴士、電話亭、戴圓頂頭盔的警察都已陸續消失後,僅餘的地方標誌 —— 的士,未來三年也會消失。

日本的士如何迎戰東京奧運?

車門自動打開後,坐上一塵不染的簇新座椅,西裝筆挺、禮儀周周的司機,問你目的地是哪…… 日本的士以高質素服務著稱,不似香港同業,輕則黑面重則拒載。不過,臨近奧運加上人口老化問題,東京的士司機短缺,有公司轉而招攬外國人入行。他們經過司機訓練營洗禮後,又能否延續日本的本土文化?

文學遊囈:的士、人權、國際法

大型交通工具乃至公共空間可以安裝攝錄鏡頭,的士則有疑問。換言之,偷拍是一個法理問題,取決於空間性質,而非人權(私隱權)問題。的士空間性質並非從來清晰(何謂「半私人空間」/「半公共空間」?),歷來亦非毫無爭議,哲學家德勒茲就曾藉此討論過法理問題。

坐 Uber 應付「塞車費」?

紐約曼克頓的交通,數十年如一日般繁忙,從鄰近區域湧入的私家車和貨車,過去皆被指為塞車的元凶。但時至今日,召車 app 如雨後春筍般冒起,令路況更為惡劣。紐約州州長 Andrew M. Cuomo 為解決問題,現制定塞車收費計劃,想要疏導交通,還想籌集資金,將該市地鐵現代化。然而,無論是 Uber、Uber 司機以及 Uber 乘客,都反對這項計劃。

奇蹟 Taxi:一輛的士如何改變城市

意大利人浪漫熱情奔放,但倘若在意國街頭看見「花碌碌」的士,司機一身浮誇打扮(見上圖), 如「漆黑中的螢火蟲」的鮮色斗篷、頭頂著有絨球和假花裝飾的草帽、彩珠鍊子更會不時發出沙沙聲響。組合如此奇特,你又能接受嗎?但先別發笑,這架名為「Milano 25」的「的士」走在佛羅倫斯街頭,極盡招搖 ——在 16 年來一直免費接載往來兒科醫院的年輕癌症患者。

Chester Ho:的士風雲 —— 畀錢容易,截車難

大約 7 年前,八達通嘗試在新界的 20 部的士安裝讀卡器,希望推行電子付款服務,可惜遭大部分司機棄用;自金管局批出電子錢包牌照後,Tap & Go 和 TNG 都對的士市場感興趣,去年 TNG 就打算在 1,000 部的士安裝裝置,不過計劃很快便胎死腹中,然後才和數碼港租戶巴士專線的合作。市民一直認為的士是電子付款無法攻陷的堡壘,所以當支付寶和微信公佈將在的士推行電子付款服務時,很多市民都「有被震撼到」。

唐明:倫敦的士司機是怎樣煉成的

如果聽起來還不是太難的話,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這方圓六英哩到底涵蓋多少東西。其中地標約 20,000 個,街道約 25,000 條,考生還要記得哪些是單行路,哪些是死胡同,哪裡是迴旋處,而街道上有些甚麼更是鬼見愁,考官甚至會問:一座一呎多高的兩隻老鼠偷芝士的雕塑在哪裡——答案是倫敦橋附近 Philpot 巷一座建築的外牆。

消失的東京的士行燈

每個城市總有其獨有風格的的士,黑色倫敦的,黃底黑格紐約的,香港的花樣多極也不外乎紅綠藍的,只有日本的外表不盡相同。有何不同?且看車頂的小燈牌。東京市內大約有 5 萬輛的士行駛,的士公司為了從市內眾多豐田皇冠中辨別自己旗下的士,就在車頂裝上代表所屬公司的小燈牌,就像現代版的家紋,日本人俗稱為「行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