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佐賀縣的義工組織「鳥栖毛巾帽子會」,為因化療脫髮的癌症患者編織柔軟又保暖的帽,服務社區超過 20 年,備受好評,上月更獲縣政府頒發「佐賀最棒表彰(抗癌部門)」獎項。代表豐增三枝子領獎時表示,希望日後「為病人及其家屬的笑容繼續努力」。
癌症
|共39篇|
【*CUPodcast】全部都係雞之二:行走的藥箱
雞,除了是今人的主要肉食,更是古人的行走藥箱。古代以雞治療疾病的偏方層出不窮,其中一些配方 —— 例如以雞湯醫治發燒,卻經得起現代醫學的考驗,被證實確具療效。
此外,雞蛋是令醫學文明躍進的重要研究對象,修正了古代醫學認為血液由肝臟產生的繆誤,並啟發專家提出血液循環的理論。現代醫學同樣從雞蛋中獲益,例如疫苗培植與癌症研究等。
李衍蒨:阿姆斯特丹有故事的頭骨
按照紀錄,這名男子在 1750 年被馬匹踢中了頭部,大概是臉頰與前額骨交集的位置。當時他並沒有任何骨折的情況,瘀傷也很快就散去,但過了一段時間,該位置突然開始腫脹起來,並且愈來愈大塊。在往後的日子,腫脹逐漸擴散至臉頰、鼻子、前額及太陽穴的周圍。
李衍蒨:考古與癌症
1993 年,考古學家發現一名西伯利亞「公主」木乃伊,她的紋身從肩膀延伸到手部。當地原居民指出,「公主」對他們來說是「先知」般的存在,其紋身預示著給人類的訊息,亦深信她自願放棄生命保護地球。最後,研究發現「公主」死於乳癌,且有服食大麻止痛的習慣,她所謂的「先知」能力,有機會是因為服食大麻而出現的幻覺。
個人化醫療將是未來趨勢?
隨著科技發展,個人化醫療(personalised medicine)變得愈來愈普及。在英國,有研究人員利用我們最獨特的特徵 —— 基因組(genomes),為癌症和敗血症病人度身訂做治療方案。
方景文:癌細胞原來怕熱?
大家可能都聽過癌細胞「愛甜」,因此很多癌症患者或康復人士都會盡量減少吸收糖分。那麼,癌細胞又有甚麼「害怕」?醫學界發現,原來它們怕「熱」。
腸道微生物失衡,乳癌擴散風險增?
維珍尼亞大學癌症中心最新研究發現,發炎的腸道會導致乳癌更快入侵與擴散到身體其他部分。
NEC 新發展:以人工智能研發抗癌藥
日本電氣(NEC)本週宣佈,正式加入藥物研發的行列。NEC 將把其人工智能技術「NEC the WISE」,應用於免疫療法之上,研發為患者度身訂做的抗癌疫苗,作為強化醫療事業的重要一環。目
基因編輯來治病,可以嗎?
編輯人類基因,聽起來就毛骨聳然了,除了「突破人類道德底線」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有不少嘗試在體外編輯基因,然後來治療人類疾病的研究在磨刀霍霍。
中國國民買不起藥,只能自製
早前話題之作「我不是藥神」,在中國社會掀起廣泛議論。事實上,無力負擔藥價的中國民眾,為了治病活命,除了購買仿製藥外,還有另一條「生路」—— 自行調製藥物。「紐約時報」記者持續採訪飽受頑疾困擾的中國家庭,揭露醫療保健系統的缺陷,如何使人民走上藥神之路。
手機 Wi-Fi 會致癌?有機食物能「抗癌」?都錯!
鋪天蓋地的癌症資訊令人對於任何可疑致病源都額外謹慎小心,抑或是進取地多吃所謂的「抗癌」食品,但接收太多資源,往往只是令人徒生恐懼。癌症醫學博士 Naomi Elster 便在「衛報」撰文,拆解數個常見癌症傳言之真偽。
大象獨有的「殭屍基因」,是癌症治療新契機?
到底是人類還是大象更容易患上癌症?癌症由 DNA 受損的細胞不正常增生所引起,以此推算,生物體型愈大,細胞便愈多;壽命愈長,便有更多時間和機會產生致癌的基因突變。然而,根據世衛數字,人類中每 6 宗死亡個案便有 1 宗與癌症有關,即約 17%;相對地,只有少於 5% 大象是死於癌症。科學家一直試圖破解箇中玄機,希望能為癌症治療技術帶來進展。
捕捉死神身影:生物細胞的死亡速度
破解人類的死亡奥秘,一直是科學家們的共同目標。近日在最新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就有了細小而意義深遠的突破。研究人員剛測量到生物的源頭 —— 細胞的死亡速度。若能夠進一步破解,則可以施行效果更佳的治療方法,例如促使癌細胞自行毁滅,或阻止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神經細胞退化。掌握了細胞的死亡速度,就像捕捉到死神的身影。人類最終或能憑著醫學知識,左右生物的死亡速度。
李衍蒨:來自 2,500 年前「看守」亡者的頭顱
約於 2,500 年前,一名因為癌症去世的女子,她的頭顱被埋在一個人造的洞穴裡。這個洞穴是有人故意於石頭上挖成,並把其臉部朝向洞穴裡面。在考古學家探過究竟後,發現頭顱視線前方,即洞穴深處,藏有至少 50 具屍體!
空姐空少更易患癌?
儘管要應付粗暴無禮的乘客,以及搬抬、清潔執拾等體力勞動,但空姐空少生活仍是不少人的夢想職業。然而,精彩飛行背後,可能要付上代價。一項載於期刊「環境健康(Environmental Health)」的新研究揭示,空中服務員整體的患癌風險比一般人要高。
人工智能輔助醫療,走了多遠?
現階段而言,甚至在未來好一段時間,AI 的角色還只在於輔助診斷,未能完全取代人類專家。但「經濟學人」報道分析指出,在某些領域 AI 與醫生的準確度可相差無幾,而 AI 的優勢在於速度。AI 也可根據疾病的風險進行分類,例如區分哪些癌症病情較為嚴重,需要優先處理。
咖啡都致癌?濫用標籤更致命
時不時都有新研究發現,某種食材可以致癌,即使風險微乎其微,消息在網絡流傳總會引發小恐慌,有人可能改變生活習慣,政府更可能要產品貼上警告標籤。加州法院最近就裁定,已經成為都市人「必需品」的咖啡含有致癌物,咖啡要加上「可致癌」警告字句。有專家就直指,咖啡所含致癌物對健康風險根本微不足道,如此濫用警告標籤,最終只會令公眾疏於防範。
貓不如狗?科學家偏愛狗的原因
狗是人類的朋友,貓是人類的主子,但是否因為主子「高高在上」的身分,就不能作為研究對象?而選擇研究較忠誠的狗?這些對於貓的偏見其來有自,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生物考古學家 Fiona Marshall 研究關於貓的馴養,她指在考古遺址中,貓較狗更為稀有,部分原因是牠們獨來獨往,她認為:「中世紀到後來的歐洲對貓都存在偏見。貓被認為是不好的動物,因為他們沒有服從人類。」
奇蹟 Taxi:一輛的士如何改變城市
意大利人浪漫熱情奔放,但倘若在意國街頭看見「花碌碌」的士,司機一身浮誇打扮(見上圖), 如「漆黑中的螢火蟲」的鮮色斗篷、頭頂著有絨球和假花裝飾的草帽、彩珠鍊子更會不時發出沙沙聲響。組合如此奇特,你又能接受嗎?但先別發笑,這架名為「Milano 25」的「的士」走在佛羅倫斯街頭,極盡招搖 ——在 16 年來一直免費接載往來兒科醫院的年輕癌症患者。
癌細胞也愛糖?
癌與糖之間在長久以來關係都「似有還無」,曾有說法是糖可以供給癌細胞營養,斷糖可以餓死癌細胞,但後來科學家指出這是不可行的。然而,經過 9 年的研究,比利時分子生物學家終發現糖確能刺激腫瘤生長:原來糖不是「餵飽」癌細胞,而是影響它的代謝作用(Metabolic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