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是港媽:四孩全職爸爸移居澳洲的第一年

A+A-

文: LonKongMama

亞昌一家去年移居澳洲,夫妻繼續維持「男主內女主外」的模式,妻子當全職護士,亞昌當全職爸爸照顧四孩起居。亞昌是我在大學天主教同學會的牧民工作者,主要給予建議和支援,是莊員們的同行者。我們都知道他很有耐性,脾氣很好,只是沒想到,亞昌會負起照顧四個小孩的重任。帶著四孩一同前往陌生地方定居有甚麼挑戰?他們習慣這個新地方嗎?在澳洲上學的小孩快樂嗎?亞昌有沒有「Me time」?

亞昌一家花了不少時間適應澳洲的氣候。在維多利亞省就好像一天經歷了四季一樣,穿衣保暖和保濕都要重新學習。最初幾個小孩輪流生病,不能外出用餐,兩口子都累透了。對小孩而言,適應氣候事小,適應環境的改變卻是一個需要學習的議題。亞昌認為孩子愈大,愈需要花時間去適應。8 歲的大兒子與香港的老師同學建立了良好關係和友誼,要離開自己一手佈置的小天地,心情特別複雜。剛到澳洲時,他不時在半夜哭醒。二女和三女最初也哭著上學,當爸媽的看到也很心痛。反而最小的女兒就沒有那麼敏感。時間是適應環境的催化劑。幾個月過去了,同學們友善的態度令他們建立了安全感,做到基本溝通,有了新的朋友圈子。我 5 歲時曾隨家人移居加拿大兩年。雖然年紀小,但對於離別和習慣新環境的記憶還是歷歷在目,因此很理解亞昌子女的感受。當中過程不容易,但訓練了小孩的適應能力。個人認為在兒時曾適應過環境的轉變,長大後也會較易適應新環境。

對大人來說,適應可以是一種選擇,調整生活方式和態度,能減少環境轉變帶來的不安。亞昌覺得本地人不太介意他們的英文程度,只要溝通得到就可以了。兩口子也漸漸走出舒適區,努力參與當地人的生活。當然,並不是每個成年人也能適應移民,而且環境條件未必最適合自己。當年,我的父親因為不時奔走兩地當「太空人」而感到吃力,於是我們在移民後的第三年回流香港,但那兩年多的移民生活,對我們也有正面影響。

半月形的長廊環抱著整個吉朗東部海灘(Eastern Beach Reserve),感覺就像分享祝福一樣。藉著這海灘,亞昌希望鼓勵家長們彼此分享和互相支持。

剛到步的香港家長需要了解澳洲學校的學習方向和文化。澳洲的小學甚少功課和考試,學校主要在課堂上評估學生的表現。只要小朋友克服了語言障礙,上學是輕鬆快樂的。同時,家長也較為輕鬆,不需要特別跟進子女的功課和考試。為了讓學生學習平衡工作和生活,課餘活動大多與課堂無關,以運動類為主,如澳式足球、板球、游泳等。有的同學也會參加畫畫、芭蕾舞和其他跳舞班。另外,亞昌指出家長間的聯繫比在香港時更密切,由子女的社交圈子擴闊至家長的社交。他們會與其他家長相約「play dates」,透過「small talks」分享心得。除了成績,澳洲有名氣的學校側重培養人脈網絡。亞昌沒有為子女找名校,他明白每個地方都會有重視成績操練的家長,但對他們來說,能找到成績和社經背景中上的天主教小學已經很好,因為他們較重視培育子女的信仰價值。

我全職照顧一個幼童有時也會感到吃力,何況是四個 8 歲以下的小孩?亞昌覺得只要調整標準和降低對子女的要求,即使是照顧四個小朋友,都可以變得簡單一點。這也提點了我,照顧一個小孩相對緊張,例如對他的食物調味和個人衛生要求也特別高,有時反而令自己更累。當然,亞昌移居澳洲後,休息、發展自己興趣和拍拖的時間真的少了。第一,沒有家人幫忙照顧小朋友。第二,澳洲作息時間較早,沒有香港多姿多彩的活動如電影子夜場。儘管如此,一家人相聚的時間卻多了,關係也更緊密。

亞昌認為,移居到一個陌生地方真的不易,同行者很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經驗累積智慧。如果願意踏出一步,用心交朋友並分享故事,會更加容易在當地找到自己生活的定位和方式,有助投入新生活。對小孩而言,亞昌覺得在 AI 氾濫的年代,倫理價值與德行的培養、品味和眼界的修練更為重要,升讀名牌大學的意義也沒從前那麼重大。很多時候,家長也會著重如何培訓子女,往往忽略了小朋友同樣會令我們成長。我們固然有需要「Me time」,但有時多花時間陪伴彼此,不但能令家庭關係更緊密,對家長和子女都會各有得著。

LonKongMaMa
筆者曾在專上院校任職英語講師,移居英國後,當了全職媽媽。喜愛寫作、分享生活的點滴和畫和諧粉彩。能在處理家務的同時,擠出作文和畫畫的時間,完成一篇滿意的作品就是一天最滿足的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筆者都不再是在香港的媽媽,也不願成為怪獸家長,所以以「筆是港媽」為專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