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徴羽
餵哺母乳有很多好處,而奶粉是公認的母乳最佳替代品,兩者各自有優缺點,個人認為最重要是媽媽能夠找到一個令自己覺得自在的方法去照顧嬰兒,好好享受這段勞累又甜蜜的短暫時光。
由於當年生長子的時候有妊娠高血壓,沒有機會嘗試餵哺母乳,所以今次很想為母乳餵哺而努力。母乳和奶粉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育兒方向,很幸運在學習母乳餵哺上得到很多幫助。
我本身是一個習慣處理數據的人,所以奶粉餵哺其實很切合我的性格,有很多數據讓我去參考和分析,例如:每次餵的奶量、餵奶間隔和次數、換尿片的次數等。而母乳餵哺是以嬰兒為主導,講求母嬰合作和建立默契,沒有太多確實的數據參考,這種抽象的關係令我經歷了好幾週的迷茫。於是,我為自己安排了三個適應階段。
第一階段:專心泵奶
女兒出生後頭兩星期,因為不是自然生產,身體需要較長時間去生產母乳,所以主要專心每 3 小時泵奶。至於親餵,我只是學習正確姿勢,每次跟女兒練習,都不在意她是否成功吸啜。實際餵哺都是用奶瓶餵奶粉和泵出來的母乳。
第二階段:測量成功吸啜的母乳量,再補沖奶粉
泵出母乳除了能刺激母乳生產,對我而言是一種數字上的安心感。親餵母乳最大的困惑是不清楚女兒實際吸啜了多少母乳。有一段時間,餵母乳前後,我都會量度女兒的體重,而當中的體重差距就是該次所吸啜的母乳量。若果餵哺期間有換片的需要,要記得再測量才準確。這段時間,若果測出來的乳量較低,我就會補沖奶粉。
第三階段:測量成功吸啜的母乳量,不再補奶粉,留意女兒給我的訊號
我開始嘗試不再補沖奶粉,留意到女兒肚餓的身體語言就再餵哺母乳。這令我開始學習放下對數據的依賴,相信女兒的自然生理需要,也讓她自己去摸索表達的方法。這段時間發現,有時女兒吸啜很少的母乳,都可以三小時才需要再餵哺;有時吸啜了很多,才兩小時又再餓。嬰兒不是機械人,不會一直規律地每三小時才覺得肚餓,也不會每餐都需要同一份量的母乳。最重要是跟女兒互相合作和了解,去學習女兒想傳遞給我的訊號。
我最後用了近七星期去克服忐忑的感覺,不去測量和計算時間的間隔,完全以女兒的需要為主導去餵哺。雖然每天需要餵 8 至 10 次,比餵奶粉的次數多很多,但不用再理會數字,也不用沖奶和清洗奶瓶,女兒肚餓時更可以立即餵哺。親餵母乳其實沒有想像中的累,餵夜奶時更可以躺著邊餵邊睡,比沖奶粉更能爭取時間睡覺。再者,日間與夜晚的母乳成分不同,親餵就更能幫助女兒調節日夜的生理時鐘,希望她能早日一夜好眠。
新生兒即使不懂說話,也會努力跟媽媽溝通,母嬰之間從一開始就學習相信和合作,也是一種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