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是港媽:一對澳門父母的教育抉擇

A+A-

我的好友常春藤和澳門丈夫丁先生在加拿大留學時認識,大學畢業後分別返回香港及澳門工作。婚後她嫁到澳門,二人現育有一對年幼子女。早前,丁先生因為公幹來到倫敦,順便與我們聚舊,言談間問及子女讀書的計劃。他說那時不用考公開試,我當下眼前一亮,想進一步了解澳門人的教育,以及這對居澳朋友的育兒想法和心得。

相信在香港長大的朋友對公開試都有不少難忘的回憶,我曾分享過公開試帶給我的壓力和影響,很想避免考試。到底是不是所有澳門人都不用考公開試?

澳門升大學的「公開試」

其實是要看看澳門人的升學方向。澳門共有 10 間大學,6 所私立大學,4 間公立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大學、澳門旅遊學院及澳門科技大學(四校) 共同舉辦了「澳門四高校聯合入學考試」以便收生,考核科目只有中文、葡文、英文和數學四個科目。

這個考試是公開試,但與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提供多個考試科目方面就很不同。它不是一個強制性的考試,也不是四校唯一錄取學生的方法。四校會按個別學科設定不同的門檻要求,綜合其他因素後再評估是否錄取學生。如果想到外國升讀大學,澳門人就會像丁先生那樣,用校內考試成績報讀外國一至兩年基礎班,就可以跟當地人一樣報讀大學課程。

位於澳門氹仔的澳門大學。澳大與澳門理工大學、澳門旅遊學院及澳門科技大學共同舉辦四校聯考。 圖片來源:Wirestock Creators/Shutterstock

澳門父母的升學選擇

很多澳門家長選擇在子女一歲時就送他們到託兒所,即是香港的學前班(N班)。常春藤指出他們不是因為羊群心理而送兒子上託兒所。除了工作上的需要外,他們認為小朋友早一點接觸群體生活對成長有更大幫助。再者,澳門學校並非重視如何幫助小孩考上好的小學,反而是著重他們的發展,例如訓練大肌肉小肌肉。學童可以在壓力較少的環境下參與學前班。

常春藤兒子的幼稚園以廣東話和普通話為主,英文只是輔助性質。這也與澳門職場情況相似。由於中資公司比較多,相比香港,英文沒有那樣受重視,廣東話和普通話更為重要。基於這緣故,有些澳門家長選擇本地學校而非以英語為主的國際學校。

相反,香港的朋友為了讓子女得到愉快的校園生活,經濟能力許可下會選擇國際學校。澳門的學位競爭沒有香港那麼大,壓力亦相對少一點。常春藤和丁先生也沒有為子女選擇國際學校,除了因為學費昂貴外,她更希望子女能在傳統學校的紀律培訓下成長。於是,他們選擇了一間以國際文憑課程(IB)為方針的本地幼兒園,再直升該校的中小學繼續銜接 IB 課程,最重要的是學費全免。

IB 課程

IB 課程是國際認可的教育學制,現分四個階段:小學(IBPYP)、中學(IBMYP)、高中(IBDP)和職業教育(IBCP),而用 IBDP 成績可以直接跨國申請大學。常春藤夫婦認為修讀 IB 課程能發展子女多方面的技能和知識,自小訓練他們的自理和自主能力,培養他們獨立思考,也對將來的職業導向有幫助。

現時,香港提供 IB 課程的學校都是國際學校、私立和直資學校,暫時未有資助學校行 IB 課程,一年學費由 2 萬多至 10 萬不等。儘管如此,仍有不少香港家長選擇 IB 課程,除了可以讓子女選擇到海外讀書,亦可以透過 Non-JUPAS 的方式入讀本地大學,競爭也沒有 JUPAS 那麼激烈。

常春藤是在職媽媽,上一份工作為她帶來不少壓力,加上那時與同住的老爺奶奶和工人姐姐就照顧兒子的方法上有分歧,令她透不過氣來。慶幸,他們已找到解決方法,現職也沒有那麼大壓力, 可以多抽時間與子女相處。現在,她可以準時放工回家,花時間教導子女。3 歲多的兒子很愛跟他們「談判」以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常春藤和丁先生均認為父母要多聆聽子女的需要,但不要完全妥協。同時,父母要讓子女知道溝通是互動和雙向的,子女需要父母撫慰的同時,父母也需要子女安撫。這樣才能建立更深厚的家庭關係。

LonKongMaMa
筆者曾在專上院校任職英語講師,移居英國後,當了全職媽媽。喜愛寫作、分享生活的點滴和畫和諧粉彩。能在處理家務的同時,擠出作文和畫畫的時間,完成一篇滿意的作品就是一天最滿足的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筆者都不再是在香港的媽媽,也不願成為怪獸家長,所以以「筆是港媽」為專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