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是港媽:港爸媽能教養出荷蘭式的快樂子女嗎?

A+A-
圖片來源:Romy Arroyo Fernandez/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研究指出,荷蘭兒童是世上最快樂的小孩。不論是他們的心理質素(包括生活滿意度和自殺率),還是生理健康(包括肥胖和兒童死亡率)以及在學術和社交方面的發展,分數都是最高的幾位。荷蘭人到底用甚麼方法教養出開心的小孩呢?

荷蘭父母的教育之道

除了荷蘭經濟上的富足與政府給予家庭的福利和支援外,專家解釋:快樂的荷蘭父母採取寬容開放的教養方式,令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得到自由和尊重,他們自然會比較快樂。

荷蘭人與子女相處的時間比其他國家的父母更多,因為社會鼓勵和支持「自己的子女自己照顧」。荷蘭家長在子女出生後就會減少工作時數,花更多時間去陪伴和教養子女。荷蘭人重視家庭關係,堅持準時一起用餐,與子女共同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家長尊重子女為獨立個體,而不是父母的延伸,子女沒有責任要為父母實現他們的理想。家長鼓勵子女有禮貌地表達意見,一起定立家規,並且自由地選擇自己愛做的事。

荷蘭人相信子女在跌跌碰碰的過程中能建立自信、學會獨立和保護自己。一般荷蘭兒童 4 歲學會踏單車,9 歲就可以用單車代步自行往返學校。家長更會讓子女在下雨天踏單車,訓練他們應對逆境的能力。相信不止港爸媽,其他國家的父母也會驚訝他們竟然讓危險的事發生。這就是荷蘭父母與眾不同的地方。

香港主流育兒思想的根源

荷蘭父母的確有別於一般香港家長的想法,我們都會選擇保護小孩,以免他們受傷。而懂得計算的父母就會想:減少工作時間等於減少收入,不如聘請工人姐姐或選擇託兒服務。這樣形成了辛勞的全職父母。下班後要趕回家陪子女,帶著疲憊的身軀,講故事時自己睡著了,子女還是精神奕奕。孕育下一代被視為一種犧牲。

相信不少已為人父母的,在子女闖禍或令他們生氣時,也曾有過一絲猶豫自己為何要那麼辛苦當父母。同時,也解釋了為何造成了一些主流的育兒思想 ——「生了小孩後,你至少要等三年才可以計劃一家人去旅行」、「小孩一定要 8 時入睡,否則你很難有休息的時間」、「早些讓子女入託兒所或參加學前班,他可以提早裝備自己,而且你也可以上班和做自己的事」等。現今還有一群主張不生育的年輕人,除了經濟上的考慮和對教育沒有信心,更重要的其實是不想犧牲「Me time」。

實現荷蘭式教育,容易嗎?

愛子女的家長,有誰不想他們快樂?可是,香港與荷蘭的傳統思想和社會風氣不同,即使我們希望跟隨寬容開放的教養方式,也需要其他人的配合。

在土耳其的香港朋友曾分享她帶兒子回港度假的體驗。那次,4 歲的兒子在行人路上慢慢地踩滑板車,卻被一個婆婆破口大罵,指她的兒子不應在行人路上踩滑板車。朋友很生氣,認為兒子只是直線行走,也沒有撞到任何人,沒有做錯。

我的兒子在英國也遇過類似的事。我們參與一個有不少香港人的講座。兩歲的兒子不耐煩地走來走去,不停唱歌說話。可是,兩個姨姨多次出言叫兒子不要說話,我們也盡量控制他的行徑。最後,其中一個姨姨要求他離開,另一個就抱起他說教。要知道,他不過兩歲,真的完全能明白嗎?

這些事反映不少人對小孩的容忍度都很低,而且只要是有別於一般的「正當」行為,他們就是錯。

荷蘭人以子女的快樂為成功的目標,而不少香港家長卻以成功為快樂的目標。即使我們想仿傚荷蘭人,放手讓子女探索,有時候,環境卻容不下我們讓孩子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做到的是我們要先成為快樂的父母,下篇再詳談。

LonKongMaMa
筆者曾在專上院校任職英語講師,移居英國後,當了全職媽媽。喜愛寫作、分享生活的點滴和畫和諧粉彩。能在處理家務的同時,擠出作文和畫畫的時間,完成一篇滿意的作品就是一天最滿足的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筆者都不再是在香港的媽媽,也不願成為怪獸家長,所以以「筆是港媽」為專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