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

|共13篇|

書店們:花開花落

位於旺角花墟的書店「閱讀時代」,將於 3 月底結業,今次就以「花開花落」為題。正值春暖花開的日子,人們忙著飛往日本賞櫻花;在本地,也有木棉花、風鈴木、杜鵑花等燦爛盛放。這令人想到萬物有時,花期也有終結的時候,開到荼蘼後,眾花也無可避免地凋謝零落。

【合眾人之力】將廢棄橋改建成高架公園

倫敦正仿效巴黎及紐約的棄用鐵路建設改裝計劃,將市中心一段廢棄高架鐵路,改造成「空中公園」。經過居民、企業、政治家及捐助者 5 年來的規劃、設計及籌款,地方規劃當局終於準備批准肯頓高架公園(Camden Highline)的首階段工程。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如何包容神經多樣性?

在 9 月中旬,紐約市林肯中心外的廣場 Josie Robertson Plaza 舉行了一個為期 3 日的活動「Softy」,期間不同形狀及大小的豆袋梳化散落在各處,有人把豆袋推在一起,有些則將其拖到廣場較安靜的邊緣。背後的設計師 Bryony Roberts 對此十分樂見:「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製作自己的客廳。」其設計原意,是要建立可以包容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城市公共空間。

智利漸變為半沙漠地區,如何影響城市規劃?

天乾物燥,寸草難生,正是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寫照。當地經歷長達 10 年旱災,如今就連極為粗生的青草,也成為罕見的奢侈品。政府急忙解救,包括建城近 500 年來首次實行制水,地方機構和園藝師亦改以沙漠植物群佈置。與此同時,整座城市正在半沙漠氣候之中,轉向可持續規劃。

前總理建樹木園,是善心還是蛇齋餅糭?

自 2020 年 7 月,格魯吉亞一座佈滿巨樹的公園 Shekvetili Dendrological Park,正式向公眾開放。城市增添一處綠化的休閒景點,應該人人樂見,不過斥資者的身份 —— 全國首富兼前總理伊萬尼什維利(Bidzina Ivanishvili),卻令一些當地人不禁猜想:公園代表的,是的首富的愛心,還是前總理的權力?

【故宮書摘】祝勇:最後的皇朝

辛亥年的最後一天,北京的天安門對外開放,昔日天子腳下的臣民,第一次以公民的身份走上皇城的城樓,第一次從皇帝的視角,佇望這座從前的帝都,都城裡的尋常巷陌、燈火樓台,無數的點與線,第一次以如此強大的視覺形象洶湧而來。「慶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的大字標語,已悄然懸掛在天安門上。它吸引了蔡元培、魯迅、陳獨秀,以及愈來愈多的知識分子在這座倡新摒舊的城市裡悄然落腳,在「科學」與「民主」的引導下,走出書齋,走向廣場。

「邂逅!市中森」:公共藝術與兵頭花園

近日,由康文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的「邂逅!市中森」藝術項目於香港動植物公園展出,他們邀請了 17 組藝術家及藝術團隊,從公園的歷史、集體回憶、文化想像及自然生態出發,透過不同媒介的藝術創作及即將舉行的活動,讓公眾重新認識香港動植物公園,發掘一直存在的美。

主題公園沒落潮:美國魔法森林公園的故事

1 月 18 日,海洋公園主席劉鳴煒宣佈樂園轉型大計,未來不再走主題公園路線,會拆卸大型機動遊戲,並將多個景點改為逐項收費。海洋公園近年被批評經營不善,有評論人更表示其「死不足惜」;有人則視公園為香港重要的集體回憶而大感嘆息。其實數碼世代後,娛樂事業競爭激烈,加上疫情夾擊,不單香港,各地主題樂園也如明日黃花,包括美國的魔法森林公園(Enchanted 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