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是港媽:跟幼童一起上情緒管理的一課

A+A-
圖片來源:fizkes/Shutterstock

兒子剛進入人稱「Trouble Two」的階段時,曾是前幼稚園教師的堂姐提醒我們:盡量不要標籤小朋友的行為。

她強調在子女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難處理的時候,父母要有多一點耐性和同理心。父母的責備和標籤會影響成長,有機會令他們做出更多頑皮的行為。因此,我們也很小心地應對兒子的頑皮和發脾氣行徑。

我的兩歲半兒子是一個好奇心重而又需要關注的小朋友,心底裡其實知道甚麼是應該和不應該做的,但有時,特別是被冷落或很累的時候,會挑戰我們的底線。例如,他總會做一連串令我生氣的行為:將東西拋進洗手盤、將波波池的波拋落樓梯、玩弄焗爐的按鈕。如果碰上壞心情,我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會衝口而出,大聲喝停他。事實上,子女的心情也會被父母的心情影響。我們需要先冷靜下來,以身作則,才能令年幼的子女學懂管理情緒的一課。

兒子經常重複大叫他想要的東西,特別愛呼喚爸爸去拿這些東西,而爸爸很多時候也因為怕了他的「音波功」而屈服,滿足他的慾望。久而久之,兒子便習慣了依賴爸爸這個「靠山」;而我這個媽媽也成為了甚麼都說「不」的「醜人」。

最近幾星期內,兒子生病了兩次。我們固然明白病人不舒服,容易有脾氣;可是,當他的病情已在好轉,行為仍然令我們措手不及。如外出用餐時,即使平日喜愛的食物在前,他都不肯進食,只顧玩水杯,最後將水杯拋在地上,大叫大嚷令全店人都嚇怕了。晚上,他不肯睡覺,只是一直在哭和喊「媽媽」,連給他最愛的安撫咬咬巾也沒有用,最後他哭到累透了才能入睡。

那幾天,我們的心情直插谷底,同時懷疑自己的育兒方法是否走錯方向。後來,我們冷靜下來分析,發現因為他不舒服,卻又未懂得表達自己,所以就要通過這些頑皮行為來吸引我們注意和表達他的想法。多從子女的角度想,同理心可以讓父母更明白子女的想法。

我們希望兒子可以快樂地成長,並不想每次處理他的「頑皮」的行為時都是責罵收場,小朋友也需要學習自律和情緒管理。於是,我退後一步,將不必要的堅持收起。面對他想要的東西,我會給他一部分,令他知道,即使想要也不能全部據為己有。同時,也可以教他分享的美德。他似乎慢慢地明白了他只能要其中一些東西,而我的心情也好多了。

為人父母,我們也在不停學習和調整心態,因應子女的需求配合相應的育兒方法。情緒管理不但是子女必修一課,也是父母需要做好的一環。

LonKongMaMa
筆者曾在專上院校任職英語講師,移居英國後,當了全職媽媽。喜愛寫作、分享生活的點滴和畫和諧粉彩。能在處理家務的同時,擠出作文和畫畫的時間,完成一篇滿意的作品就是一天最滿足的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筆者都不再是在香港的媽媽,也不願成為怪獸家長,所以以「筆是港媽」為專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