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照顧低出生體重兒

A+A-
一名護士正為嬰兒量體重。 圖片來源:Gorodenkoff/Shutterstock
文:徴羽

如前篇「在日出產 —— 懷孕的 40 週」所分享,在日本懷孕蠻開心的!即使我已經是高齡產婦,懷孕時的所有指標都沒有異常。可惜,我在懷孕後期病倒了。懷孕 31 週時不幸高燒兩天,還要是老公出差的日子,再獨自照顧被我感染而發高燒的兒子。自此,胎兒的體重就一直比標準低。於是,醫生要我定期做 NST(Non-stress test)檢查,即通過分娩監視儀器,測量胎兒的心跳和胎動反應。幸好,胎兒其他指數都屬於正常範圍,也有良好增長,只需要密切觀察,我也就不太擔心。

低出生體重兒比一般初生兒細小,全身偏紅和脫皮,感覺特別脆弱。

女兒終於順利出生,但體重只有 2,330 克,因為低於 2,500 克,被列為低出生體重兒而需要密切醫療監察。經醫生診斷後,幸運地一切正常,只需要主力增重。然而,女兒始終體重過低,體溫調節上會比較差,需要用電板、戴小帽子和毛巾等來額外保暖。即使屬於低出生體重兒,如前篇「產後的醫院生活」所述,出生後第三日需要開始由媽媽親自主力照顧,每天早上都會有兒科醫生診察,有問題也可以隨時請教助產師。

面對特別細小的女兒,即使已經是第二胎,還是戰戰兢兢的。照顧低出生體重兒首要注意保溫,不能以自己的體感作準,時刻要記得用毛巾包裹好。其次就是定時餵食,把握新生兒增重和發育的時機。一般而言,我們應該相信嬰兒的生理需要,餵食以嬰兒為主導。不過,對於過輕的女兒,我要幫助她於出生後第一個月好好增重發育。即使她睡得香甜,也一定要每二至三小時餵奶。也許基於動物的求生本能,新生兒睡著也能很好地飲足夠的奶量,很神奇。由於女兒的食量很好,雖然還是過輕,但一星期後已經不需要睡電板和戴小帽子。

醫院每張流動嬰兒床都會有嬰兒感應器,30 秒感應不到嬰兒呼吸心跳就會響警號。

低出生體重兒有機會面對不同的健康挑戰,母乳餵哺是最好的選擇。但亦因為嬰兒體型過輕,嘴巴不大,即使吸啜能力正常,也未能很好地吸啜母乳。於是,我在醫院時一直為母乳餵哺奮鬥。除了每三小時泵奶一次,就是一直嘗試親餵母乳和學習不同的餵哺姿勢。每一次嘗試,女兒都會哭喊和推開,為了建立我們的默契,要每天都堅持練習兩至三次。我曾經以為女兒只喜歡用奶瓶,但原來大部分的嬰兒天生都會喜歡親餵母乳的親密感,但礙於體重和嘴巴大小,肚餓時自然會更喜歡容易吸啜的奶瓶。只要堅持,定能成功。

根據助產師所述,日本媽媽大約有 50% 可以於產後一個月後完全直接餵哺母乳,80% 可以於產後一個月後成功,近乎 100% 想直接餵哺母乳的媽媽都可以於產後三個月成功。

最後,女兒終於在出生後 12 日成功增重至 2,300 克以上,達到出院最低要求。我前後住了 17 天醫院呢!而女兒也於第四週開始成功親餵母乳,更於第七週開始不用輔加奶粉。整個過程,雖短猶長,但能夠有機會從一開始就親自照顧體重過輕的女兒,真好。

徴羽
筆者夫婦熱愛旅遊,一直想嘗試旅居生活,探索世界。努力多年,丈夫竟然於第一個小孩出生前幾個月,收到第一份海外工作機會,毅然接受挑戰,於 2019 年帶著 5 個月大的初生小孩來到名古屋生活。筆者由沉醉工作的女強人,變成全職媽媽,再極速於當地找到兼職,望能學習育兒之餘,全方位感受當地文化。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筆者都不再是在香港的媽媽,也不願成為怪獸家長,所以以「筆是港媽」為專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