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塑膠污染|

安坐家中睇展覽 探索過去與未來

疫情爆發至今快一年,因應防疫措施及社交距離的需要,展覽與劇場亦隨著疫情發展,時而開放,長期閉館。然而經歷種種洗禮,大家也漸漸尋找另一種體驗模式,讓生活能繼續下去。網上展覽或虛擬實境展覽便因此而生,但當中亦分為很多種類,有些只是將圖片配以文字介紹,就像在閱讀資料;而其實本地有不少具有互動元素的網上展覽,有些更如親臨其境。

繼續閱讀 ...

【Soul Monday】義肢的意義不僅限於步行取物

肢體缺陷限制了一個人的活動,而適合的義肢可以帶他們走更遠的路。義肢使用者當中不乏兒童,隨著日漸長大,必須經常更換義肢,對義肢活動能力要求亦會更高,所費不菲。美國一些非牟利機構正為這些滿有潛力的孩子提供適合的義肢,令他們能夠更不受限地生活。

繼續閱讀 ...

綠色和平:世界海洋日之海洋故事屋

每年的 6 月 8 日,是聯合國定立的「世界海洋日」。海洋為地球提供氧氣、食物等維持生命的元素,若人類想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的延續生活下去,必須共同維護生生不息的海洋。然而,現實卻告訴我們,海洋已經步入危機狀態。

繼續閱讀 ...

一週過去,吃下的微塑膠重量有如一張信用卡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記者 Isabelle Gerretsen 指出,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分析報告,每人平均一個星期會攝入大約 5 克,有如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微塑膠。這裡的塑膠並非指保鮮膜、膠樽、膠餐具等,而是大小不超過 5 毫米,極其微小的塑膠碎片。

繼續閱讀 ...

一百萬物種,正面臨滅絕危機

Watson 在週日與傳媒的電話會議中再次提醒,物種滅絕不僅危害大自然,而且關乎人類福祉。「100 萬物種,的確是重要的數字,但千萬不要誤解我的關注。物種滅絕背後,更大的問題是影響人類。我們關心自然,亦關心人類福祉。把兩者聯繫起來至關重要,否則只會像一群環境保護狂。」

繼續閱讀 ...

綠色和平:為了保護海洋,你會去到幾盡?

炎夏將至,很多人都會到海邊或海上「與陽光玩遊戲」,卻很少察覺到日趨嚴重的塑膠污染問題。曾患肝癌、68 歲的羅樹源於 3 月底發起 2 日 1 夜獨木舟長征挑戰,身體力行呼籲公眾,以行動一同保護海洋「走塑」,並為綠色和平籌款。

繼續閱讀 ...

綠色和平:吞拿魚罐頭的隱藏秘密

一個香港人全年會吃掉多少海鮮?答案是 60 公斤。食量之大,是聯合國所統計的全球人均水平的三倍。無論連鎖壽司外賣店、超級市場、高級餐廳,或者只是留家用膳,海鮮都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不過,儘管幾乎天天都在進食海鮮,我們對於眼前的食物,所知卻著實不多。

繼續閱讀 ...

淡淡不只是湖水,全因為你

早前相繼有研究發現,在多國的食水和樽裝水中含有微膠粒,而教大調查發現,樣本中有 6 成野生烏頭含有微塑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粒粒之膠,又會造成甚麼影響?環境不斷累積塑膠製品,對野生動物甚至對人類構成威脅。即使有新研究宣佈發現可分解塑膠的酶,在未來或有助改善塑膠回收效率,但遠水不能救近火,且杯水又何以車薪。膠污染除了影響海洋,天然淡水資源也受影響。

繼續閱讀 ...

綠色和平:走得快,好世界 —— 我說的是「走塑」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凡事講求效率,不論工作玩樂都要快人一步。但在環保方面,卻提不起勁,甘願落後於人。尤其是全球熱議的塑膠污染問題,當多國政府及企業區爭相展示長遠的「走塑」大計,香港卻依舊慢條斯理,只推出一些零星的走塑小措施。香港貴為國際大城市,政府及企業均應盡世界公民的責任,加快腳步推動全城走塑。事實上,訂立全盤走塑計劃的益處多籮籮;做到走塑,就不會「走寶」了。

繼續閱讀 ...

綠色和平:我們那尚未崩壞的地方

有科學家警告,要讓海洋回復生機,須在 2030 年前把全球至少 30% 海洋納入全面保護。可惜觀乎目前進度,只有約 2% 的海洋受保護。事實上,由於中國及俄羅斯不能達成共識,全球面積最大海洋保護區的建議,未能在去年 10 月的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會議上通過。由德國提出並獲歐盟支持的另一建議 —— 於毗鄰南極洲大陸的威德爾海設立南極海洋保護區,將於明年 CCAMLR 會議成為談判重點。為了說服南極海洋委員會成員投下支持一票,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已於 1 月初啟航,聯同科學家、攝影師、傳媒等前往南冰洋威德爾海考察。

繼續閱讀 ...

綠色和平:勇士到訪,彩虹詠香江

香港,本已恍如日不落之地,拜「幻彩詠香江」所賜,夜色更炫亮 ;光影反照在維多利亞港的海面上,城市的晝夜難分難解。然而,幻彩再動人,也動不了香港水域的塑膠垃圾;比起天空的輝煌,海洋的繁雜似乎更超我們的想像 —— 海洋吞下的是香港每天 2,183 公噸的塑膠垃圾,海岸處處皆飲管、膠杯、發泡膠盒,還有全球每年多達 1,270 萬噸的塑膠垃圾。至於大海吞不下的,就由超過 170 種海洋生物來承受。海洋塑膠污染危機,可能比想像來得更嚴峻。要真正了解問題,唯有實地研究。全因這個目的,綠色和平彩虹勇士號特意在 12 月由地中海遠航而來。

繼續閱讀 ...

只花 13 年便生產有史以來一半的膠

2014 年國家地理雜誌報道過一種學名為「膠礫岩」的另類岩石,在夏威夷的海難發現,由高溫融化後的塑膠垃圾,與沙、玄武岩碎屑、木頭及其他碎屑混合而成,看起來就如垃圾。有份發現此種新岩石的沉積岩石學者 Patricia Corcoran 表示,這種岩石或許是標誌人類文明開始大規模使用及丟棄塑膠的里程碑。

繼續閱讀 ...

有機環保大使:食膠袋的蠟蟲

21 世紀是膠世紀:單在 2014 年,全球出產 3 億噸塑膠,數量預期 20 年內加倍,其中有四成來自聚乙烯(polyethylene),亦即製造膠袋的主要物料。由於分解期可長達百年,膠袋氾濫嚴重危及海陸生態,已成環保關鍵議題。要解決白色污染,科學家發現或可借助一種食膠袋的生物:蠟蟲。

繼續閱讀 ...

綠色和平:美味壽司背後真相

「不好意思,魚生壽司有膠,以後都不能再吃了……」這種「有得睇,冇得食」的情況於將來絕對有可能發生。綠色和平把這一幕帶到香港街頭,全因為一種肉眼難以察覺的微塑膠——長度或直徑少於 5 毫米的塑膠正無聲無息地傷害我們的海洋。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