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我們那尚未崩壞的地方

A+A-

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陳可淳

連續幾星期的寒流,臃腫大衣襯口罩,似乎成為了今年春季的標準配搭。何時回暖不由我們控制,猶幸可以選擇多穿幾件禦寒衣物。然而,地球最南端的「原住民」卻只能默默忍受人類活動所構成的威脅 —— 皇帝企鵝、阿德利企鵝、海豹和藍鯨等等所聚居的南極,正受頻繁工業行為入侵,海洋生態岌岌可危。要保衛他們的家園,選擇權正在人類手上:南極海洋委員會(Antarctic Ocean Commission)今年 10 月將召開會議,決議是否創造歷史,通過設立南極威德爾海保護區。

燦爛多彩的海洋,豈只是習近平觀看的紀錄片「藍地球」裡的高清畫面,而是切實牽連整個地球命脈的生態系統。南冰洋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自然無需多作解釋。南極的物種豐富,估計逾 9,000 種生物在此安居,包括大家熟知的藍鯨、皇帝企鵝、海豹、大王酸漿魷等等,全球更有 4 分之 3 的海洋生物直接或間接受惠於南極生態。此外,南冰洋對吸收二氧化碳、緩解全球暖化亦貢獻良多。由此可見,南極這麼遠,卻又如此近,深深影響地球每一種生物,包括我們每一位。

雖然早於半世紀前,各國政府跨越國界的利益計算,制訂「南極條約」保障南極洲免受軍事、領土爭議及核放射物質等侵擾。可惜隨著年月過去,人類無止境的野心已超越此條約所能限制的範圍。石油鑽探、深海採礦等涉及龐大利益的商業行為,加上塑膠污染及氣候變化等未曾停止的環境問題,一切都在重槌擊垮生態平衡。工業捕魚船近年大量捕撈海洋生物的主要糧食磷蝦(Krill),嚴重威脅南極食物鏈;早前更爆發了企鵝繁殖災難,約 40,000 隻阿德利企鵝族群中,僅兩隻小企鵝倖存。

有科學家警告,要讓海洋回復生機,須在 2030 年前把全球至少 30% 海洋納入全面保護。可惜觀乎目前進度,只有約 2% 的海洋受保護。事實上,由於中國及俄羅斯不能達成共識,全球面積最大(155.5 萬平方公里)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MPA)的建議,未能在去年 10 月的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會議上通過。雖然如此,各方保護南極力量從未間斷。由德國提出並獲歐盟支持的另一建議 —— 於毗鄰南極洲大陸的威德爾海(Weddell Sea)設立面積達 180 萬平方公里的南極海洋保護區(Antarctic Ocean Sanctuary),將於明年 CCAMLR 會議成為談判重點。

為了說服南極海洋委員會成員投下支持一票,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已於 1 月初啟航,聯同科學家、攝影師、傳媒等前往南冰洋威德爾海考察 11 星期,既以科學方法授集證據,亦會捕捉震懾人心的光影。極地曙光號此行將首度出動二人座的潛水艇深潛威德爾海海床,尋找未被發現的物種、考察海床上罕有的珊瑚礁和海綿。此外,團隊亦會抽驗海水,查探人跡罕至的海域能否倖免於全球肆虐的膠災。現時,團隊正忙於記錄企鵝冰上滑行的逗趣時刻,又或是深入海面以下 1,000 呎,拍攝從未有人類到訪過的威德爾海海床,研究該處與無數生物息息相關的生態系統。待整理好後,定必與大家分享片段,展示南極各種的美好或危機。

極地曙光號在南冰洋展開 3 個月的研究之旅。
在水深300米左右發現的海百合。

未來 10 個月,是最大的南極海洋保護區能否設立的關鍵時刻。所幸的是,這趟旅程並不孤單,現時全球已有超過 800,000 名支持者與綠色和平同行,向企業、政府以至聯合國表達清晰而且堅定的訊息:達共識,奮力守護威德爾海這一片最後的淨土。而南冰洋只是守護全球海洋的起點,有望此次討論可以引起大眾對南冰洋的關注,推動設立更多國際海域保護區,促成更全面的聯合國海洋公約。再進一步,綠色和平希望喚起各國領袖以實際行動,支持在 2030 年前至少將 30% 海洋納入保護。

團隊與南極企鵝對望。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