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政治家」週刊指出,西方民意已經出現「烏克蘭疲勞症」(Ukraine Fatigue)。英國首相選舉期間,烏克蘭這場戰爭怎樣打下去,兩名候選人談論的時間和重點都比不上中國威脅。
石油
|共41篇|
香港車主捱貴油之謎
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禍及全球,殘忍的是沒有國家能夠獨善其身,更殘忍的事實卻是香港汽油價格貴遍全球。雖說一眾香港車主早已「習慣」捱貴油,值得探討的是,為何多年來問題依然持續,油公司繼續賣貴油,令香港車主及一眾搵食車苦不堪言?
【制裁界 KOL】向伊朗學習制裁下怎樣存活
中俄兩國近年頻頻受美國制裁,俄羅斯更淪為承受西方最強硬制裁的國家,影響當然不只沒有麥當勞。被美國封鎖 43 年的伊朗,可謂「制裁界 KOL」,由俄羅斯官員到民間記者都嘗試向伊朗取經,探尋與西方制裁「共存」的辦法。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穩定油價的殺著?
俄烏戰爭爆發前,歐盟 45% 的天然氣進口、25% 的原油進口都來自俄羅斯。戰爭爆發後,俄國遭受史上最大規模制裁,總統普京威脅要求「敵對國家」以盧布購買俄羅斯能源,引發全球能源危機。為此,3 月 31 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會釋出每日 100 萬桶、總計超過 1.8 億桶的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前所未有。華盛頓大學地緣政治學家 Scott Montgomery 就從歷史角度,撰文分析背後含義。
全球塑膠公約登場,加速企業轉型循環經濟
3 月 2 日,175 個國家的代表在內羅比聯合國環境大會同意制訂「全球塑膠公約」,於 2024 年底前達成具約束力的公約協議。決議文件開宗明義指,塑膠污染已成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影響環境、社會和經濟層面的可持續發展。
紳士大哥:烏克蘭只是俄羅斯野心的第一步
俄羅斯發動烏克蘭戰爭的最大目的,此時仍未能肯定,要爭取將烏克蘭納入版圖,可以有經濟或感情上的因素。但如果單純從利益著眼,烏克蘭可能只是普京戰略的前哨。
表面的和平:哈薩克 10 年民怨爆發因由
本月 2 日,哈薩克石油重鎮扎瑙津有數百名居民上街抗議汽車燃油價格高企。示威浪潮迅即席捲最大城市阿拉木圖等全國範圍,據報總統府遭縱火、示威者衝入市政大樓、焚燒警車、武裝人員四出巡邏,更發生槍擊甚至爆炸,局勢惡化之快,甚至令俄羅斯在內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派遣維和部隊進入哈薩克,「以實現該國局勢穩定及正常化」。反對燃油價格上漲的地方示威,何以導致國家局勢動盪?或許要從 2011 年說起。
廢棄鑽油台:海洋絕佳生態環境?
鑽油台停產後,應如何處理如此巨大的設施?若將平台從水中去除,不僅耗資巨大,且需要極大勞動力,但放任讓其生鏽及失修,又會為海洋環境帶來風險。專家於是想到以其作為巨型人工礁石,為海洋生物建造更理想的生境。
Ryan Fung:ESG 年代石油價格上升所為何事
現時石油價格不斷攀升,近 9 個月幾乎翻倍,乍看還以為是 ESG 成效不彰。但根據基本的經濟學,左右資產價格只有兩個可能,一是需求增加,二是供應減少,而現實情況似乎是兩者同時發生,最終把石油價格推高。在 ESG 炙手可熱的年代,發生著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
Ryan Fung:石油巨企輸官司、輸董事、輸決議主因 ESG
石油企業壟斷牟利幾十年,一直以暗手游走政商界作威作福,基本上你想得出,石油幫也做得出:操縱輿論、影響科學發展、貪污行賄、左右政治選舉,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做壞事,豈料來到 ESG 新世代,卻被將了一軍,一步步被人清算。
【一年逾萬宗】為何俄羅斯這麼多漏油事故?
上月初,礦產商諾里爾斯克鎳(Nornickel)就去年 5 月於北極圈造成的重大漏油事故,向俄羅斯賠償了 20 億美元(約 155 億港元)之多。但這個擁有全球最長輸油管道系統的國家,原來幾乎每半小時就會發生一宗漏油事件,位於境內遠北的科米共和國(Komi Republic)更是黑點之一。當中有何特別原因?「德國之聲」試圖找出答案。
氣候極端的下一個戰場:法庭(下)
近年來,環保人士和投資者對歐洲石油巨頭施加愈來愈大的壓力,要求它們為自己對氣候變遷的損害承擔更多責任。這迫使石化業採取初步行動 —— 從投資低碳技術和綠色能源,到宣佈目標淨排放為零。但在外界對石化業審查力道不斷提升的同時,疫情摧毀了業者財務狀況,威脅它們轉型的能力。
氣候極端的下一個戰場:法庭(上)
5 年多前,荷蘭在一項迫使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官司中敗訴。這是法律首度強迫政府就氣候變遷採取行動,並在 2019 年得到上訴法院支持,意味著荷蘭當局需要減少的碳排放為 1990 年排放量的 25%。如今,在 2015 年打贏該起官司的律師 Roger Cox 有了新的目標 —— 蜆殼公司(Royal Dutch Shell)。
華文華武:歐美舊能源公司掀潔淨新革命
舊能源公司搞新能源革命會否成功?歐美能源巨頭近年紛紛轉型,似乎就率先獲得資本市場認同。當中意大利電力公司 Enel 大力推動綠色能源,不但為公司市值帶來意外收獲,更在全球能源業引發漣漪效應。
華文華武:拜登玩能源
根據拜登的選舉網頁,他作出一系列圍繞氣候和能源的承諾,更嚴格地執行環保立法,讓全球再次關注未來的能源革命,間接逼使企業遵從 ESG(環境、社會及管治)守則。
不再依賴化石燃料,如何改變世界?
武漢肺炎疫情令石油需求下降。有評論認為,武肺加上可再生能源興起,會令化石燃料進入「終極衰退」;但阿聯酋國有穆巴達拉投資公司則相對樂觀,認為全球石油需求還會增長十年。 在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資深研究員 Philip Gordon 看來,世界是否繼續依賴化石燃料,除多方面影響環境,最終更可能導致國家之間的緊張局勢,甚至引發資源衝突。如何處理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亦會對地緣政治產生不同影響。
劉偉民:石油價格暴跌又關酒事?
武漢肺炎疫情在美國失控,石油需求大幅下滑,油價曾歷史性暴跌至負數,試問有誰想過石油生產商要貼錢賣油?石油可作燃油及加工成多種生活用品,例如塑膠、衣服、化妝品等等,原來也跟酒有直接關係。
【抗疫旗手】古巴「醫療外交」的由來
古巴公共衛生部負責執行外國任務的代表 Delgado Bustillo 向半島電視台透露,有數十個國家正請求醫療援助,衛生部將根據自身能力回應。一直遭美國實施貿易禁運的古巴,在國際被邊緣化,但原來古巴派遣國際醫療救援的做法,由來已久。
沒有贏家的石油價格戰爭
3 月初,俄羅斯與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減產談判破裂,沙特阿拉伯及俄羅斯先後表示在 4 月起增產。就在全球市場受油價暴跌影響而波動時,沙特在 11 日再次提高注碼,指示國營石油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mco)每日增產 100 萬桶。沙特的加注策略能否逼使俄羅斯重返談判桌?割喉式增產戰能持續多久、又會否以同歸於盡的方式告終?
邱吉爾一個決定,改變石油命運?
20 世紀共發生過 3 次石油危機,部分國家經濟步入衰退;早前沙特阿拉伯油田受襲後,油價亦即時上漲。石油和全球經濟發展可謂「相輔相成、唇亡齒寒」,但在石油最初被發現的時候,市場上竟乏人問津。從「可有可無」到「不可或缺」,石油的地位是怎樣轉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