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

|共46篇|

Ryan Fung:石油公司漂綠同謀只有 Google 關鍵字?

世界能源轉型正在加速,但沒有人能猜到,化石燃料時代到底何時才能終結,背後原因是石油公司除了「做實事」轉型,似乎也在積極地「漂綠」,嘗試走出一條看似平衡經濟收益,又能保護環境的「去碳化」之路,實質上卻更似是自欺欺人。非政府組織「對抗數碼仇恨」(CCDH)早前發佈研究,指出幾大國際石油公司在 Google 投放大量廣告為自己「漂綠」。

西方制裁下,誰在購買俄羅斯燃料?

西方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加強制裁,美國自今年 3 月禁止進口俄國石油產品、液化天然氣(LNG)和煤炭產品;歐盟下月起將先後停止進口其大部分原油及精煉石油產品。9 月上旬由俄國海運出口到中國、印度和意大利等地的原油量,比上月每日減少 31.4 萬桶,創開戰以來新低,迫使俄國以合法和非法銷售來彌補歐洲市場的損失。

【團抱】緬甸與俄羅斯,一對被制裁夥伴

去年 2 月,緬甸軍方奪取政權、對反抗民眾施行暴力鎮壓,令其與西方隔絕,鄰國對其避之則吉,與中國的關係亦趨於不穩定。盟友所剩無幾,渴望提升執政合法性的軍政府正與俄國建立更深的關係,利用彼此的力量抵制西方制裁。

香港車主捱貴油之謎

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禍及全球,殘忍的是沒有國家能夠獨善其身,更殘忍的事實卻是香港汽油價格貴遍全球。雖說一眾香港車主早已「習慣」捱貴油,值得探討的是,為何多年來問題依然持續,油公司繼續賣貴油,令香港車主及一眾搵食車苦不堪言?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穩定油價的殺著?

俄烏戰爭爆發前,歐盟 45% 的天然氣進口、25% 的原油進口都來自俄羅斯。戰爭爆發後,俄國遭受史上最大規模制裁,總統普京威脅要求「敵對國家」以盧布購買俄羅斯能源,引發全球能源危機。為此,3 月 31 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會釋出每日 100 萬桶、總計超過 1.8 億桶的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前所未有。華盛頓大學地緣政治學家 Scott Montgomery 就從歷史角度,撰文分析背後含義。

表面的和平:哈薩克 10 年民怨爆發因由

本月 2 日,哈薩克石油重鎮扎瑙津有數百名居民上街抗議汽車燃油價格高企。示威浪潮迅即席捲最大城市阿拉木圖等全國範圍,據報總統府遭縱火、示威者衝入市政大樓、焚燒警車、武裝人員四出巡邏,更發生槍擊甚至爆炸,局勢惡化之快,甚至令俄羅斯在內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派遣維和部隊進入哈薩克,「以實現該國局勢穩定及正常化」。反對燃油價格上漲的地方示威,何以導致國家局勢動盪?或許要從 2011 年說起。

Ryan Fung:ESG 年代石油價格上升所為何事

現時石油價格不斷攀升,近 9 個月幾乎翻倍,乍看還以為是 ESG 成效不彰。但根據基本的經濟學,左右資產價格只有兩個可能,一是需求增加,二是供應減少,而現實情況似乎是兩者同時發生,最終把石油價格推高。在 ESG 炙手可熱的年代,發生著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

【一年逾萬宗】為何俄羅斯這麼多漏油事故?

上月初,礦產商諾里爾斯克鎳(Nornickel)就去年 5 月於北極圈造成的重大漏油事故,向俄羅斯賠償了 20 億美元(約 155 億港元)之多。但這個擁有全球最長輸油管道系統的國家,原來幾乎每半小時就會發生一宗漏油事件,位於境內遠北的科米共和國(Komi Republic)更是黑點之一。當中有何特別原因?「德國之聲」試圖找出答案。

氣候極端的下一個戰場:法庭(下)

近年來,環保人士和投資者對歐洲石油巨頭施加愈來愈大的壓力,要求它們為自己對氣候變遷的損害承擔更多責任。這迫使石化業採取初步行動 —— 從投資低碳技術和綠色能源,到宣佈目標淨排放為零。但在外界對石化業審查力道不斷提升的同時,疫情摧毀了業者財務狀況,威脅它們轉型的能力。

氣候極端的下一個戰場:法庭(上)

5 年多前,荷蘭在一項迫使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官司中敗訴。這是法律首度強迫政府就氣候變遷採取行動,並在 2019 年得到上訴法院支持,意味著荷蘭當局需要減少的碳排放為 1990 年排放量的 25%。如今,在 2015 年打贏該起官司的律師 Roger Cox 有了新的目標 —— 蜆殼公司(Royal Dutch S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