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hony Doerr 的「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在 2014 年出版,獲得普立茲小說獎。把五百多頁的小說濃縮成四集故事,不期望鉅細無遺、原汁原味呈現,但保留小說的核心精神大概是最低要求吧,想不到 Steven Knight 與 Shawn Levy 這個組合,會交出這樣的功課。
小說改編
|共22篇|
廖康宇:Netflix「獵魔士」—— 改編影視作品的反面教材
對於筆者而言,Netflix 的「獵魔士」只是一個借用獵魔士角色名字的奇幻故事,即使電腦特技一季比一季精彩,但都無法改變故事劇情的缺陷。無論下一季的傑洛特會是誰出演,「獵魔士」都注定成為一個改編影視作品的反面教材。
方俊傑:「白噪音」—— 超越正常人性的黑色幽默
電影一開場,已經為美國電影的災難場面,提供了一個說法。破壞,是建設,是進步,是樂觀積極。偏偏毒霧災難在「白噪音」中,只是虛驚一場,真正的災難,是人類面對死亡的恐懼,透過一個中年男人與一個中年女人,兩夫婦各自面對死亡憂慮的處理手法,極為戲劇化地呈現出來。
林喜兒:80 日環遊世界 —— 個半世紀前的全球化
不過我認為全球化才是此劇最有趣之處,由於行程中多了一位記者隨團報道,Phileas Fogg 的旅程會定期出現在報章上,當他們到達香港一站時,上流社會已經知道他們的故事,更有記者在紐約火車站守候。還沒有 Fact check,不知道以當時的電報和航運速度是否真的可行。
「沙丘」:半世紀的神作,為何是科幻小說聖經?
小說改編電影「沙丘瀚戰」(Dune)今日正式公映,叫很多影迷和書迷期待,皆因這部半世紀前的史詩式神作,不但是「星戰」等科幻經典的靈感來源,其刻劃的生態危機與宗教衝突,更呼應當前的全球困局。英國小說家 Hari Kunzru 在「衛報」撰文,從作家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創作歷程,分析小說如何承載 60 年代美國叛逆精神、與我們當下的現實扣連。
失傳 30 年,蘇聯版「魔戒」重見天日
2001 年荷里活上映的電影「魔戒」,令英國作家托爾金的這部原著小說無人不曉。但原來在 30 年前,蘇聯電視台亦曾以低成本、粗糙特技攝製「魔戒」,只放映一次,便隨蘇聯解體而失傳,直到最近被電視台重新發現並上載到 YouTube,作品才得以重見天日,引發俄羅斯人熱議之餘,電影竟也透露當日蘇聯崩解的端倪。
江皓昕:「假面酒店」—— 當東野圭吾變成青山岡昌,木村拓哉變成湯家驊
沒料到這個小說故事居然能夠召來日本最一流的卡司,木村拓哉和長澤正美(還有一個隱藏的神秘大卡),還找來日劇 HERO 的導演鈴木雅之,看排場還是會讓人犯賤地期待,猜想電影改編是否能夠化腐朽為神奇 —— 然而結果又是怎麼樣呢?
紅眼:「假面酒店」—— 木村拓哉,也有卑躬屈膝的時候
藉著一宗連環殺人案,東野圭吾批判了日本社會是如何病態追求禮貌和奴性的工作操守,並將推理小說家的敏銳社會觀察放進了自己最擅長的懸疑佈局之中。作為最出名的日本藝人,木村拓哉也是默默遵守著「顧客(觀眾)永遠是對的」資深從業員。。
Netflix 開拍「百年孤寂」嚇壞哥倫比亞人?
Netflix 上星期宣佈,將開拍魔幻寫實巨著「百年孤寂」。作品被哥倫比亞奉為國寶,其龐大敘事架構、夢魘般的超現實意象,都難以影像呈現。Netflix 的改編會否毀了經典,最叫哥倫比亞人擔憂。
鄭立:流浪地球 —— 阻住地球轉的電影
「流浪地球」是一套災難片,故事與小說並沒有太多關係,只是借用了作品的設定與背景,創作出另一個荷里活式的救難故事。整套電影可說扎實穩健,沒有多餘的文戲和悶場,沒有太狗血的對白,沒有太令人反感的置入式行銷。平心而論,這已經很自控,至少沒有淪為「太空戰狼」這種一聽就想讓人射去木星的餿主意。
文學遊囈:「燒失樂園」—— Barn Burning,納屋を焼く,버닝
村上春樹向來有擴寫短篇成長篇的習慣,就「納屋を焼く」(燒掉柴房)一篇卻表明「故事太冷」,無法加筆。導演李滄東似乎抱有同感,改編作「버닝」(燒失樂園)於是激化原著的潛在衝突,再借用福克納短篇 Barn Burning 的元素,將小說升溫成兩個半鐘的電影。
江皓昕:「流浪地球」,讓地球多飛一會
分析「流浪地球」好壞,也許要從劉慈欣的原著說起。
林喜兒:My Brilliant Friend —— 一個時代,兩個女孩
看罷 8 集的 My Brilliant Friend(「我的天才女友」),急不及待找回原著小說來看,能夠勾畫出時代的氣氛,並能細緻地描寫兩個女生的生長,好奇這會否是一個改編自真實人物的故事,甚至是作者的自傳,怎知作者原來是極度低調的意大利小說家。
江皓昕:「燒失樂園」—— 世界的爛攤子,年輕人執屎
今天,不止是韓國,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還不一樣,手機上的新聞訊息日日新鮮日日甘,光怪陸離的世界叫人無法詮釋。不論是房屋、就業、抑或任何其他的社會問題,都是一個無解的僵局,未來不見得會好轉,面對缺乏希望的將來,年輕人都是束手無策,不是無力,而是無感。上帝拋出了謎題,上一輩交出了爛攤子,年輕人唯有執屎。
透過影視作品的改編,重新認識故事的可能性 —— 吳曉樂、楊富閔對談
「2018 Openbook 好書獎」揭曉 4 大類別 40 本得獎好書之前夕,暖身系列講座的壓軸場,由兩部近年熱播電視劇的原著作者精彩對談。他們分別是公共電視的話題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原著作者吳曉樂,以及「花甲男孩轉大人」電視劇、「花甲大人轉男孩」電影作者、今年推出新作「故事書」的楊富閔。兩人與現場讀者分享紙本書影視化的過程,暢談其中的艱難、樂趣以及後續影響。
改編很難,但改編可以不爛 —— 專訪導演李相日
近年的日本電影,大多改編自小說或漫畫,而眾所周知,沒多少人能把原著故事拍好。李相日卻是少數的例外,甚至可謂最成功的導演之一。他先憑改編村上龍的同名小說「69 sixty nine」,在主流市場嶄露頭角,兩年後再以改編自真實事件的「草裙娃娃呼啦啦」,橫掃國內各大電影獎項。兩部改編自吉田修一同名小說的電影「惡人」及「怒」,亦為他贏得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等多項殊榮。上週李相日受到香港亞洲電影節邀請,來港與導演陳果對談交流心得,並在留港期間接受 *Cup 專訪。
江皓昕:「逆向誘拐」—— 初嚐推理的水土不服
片中的中環拍得頗為漂亮,有格調也並不過份吃力地販賣本土,取的角度充滿心思,是一種對城市滿有關懷的感情投射。黃浩然導演的上部作品「點對點」也流露著這種感情,加上「逆向誘拐」有關世代之爭、裝睡的人等現今社會氣氛描繪,姑勿論在片中的描述是否過於片面又兒戲,黃導演還無疑是個用著他的方式,去愛著香港的人。
紅眼:「在咖啡冷掉之前」—— 傳承的味道和溫度
故事鎖定在不知名小鎮上的一家咖啡店,大家都聽過一個都市傳說,只要坐在咖啡店的某個特定座位,喝一杯咖啡,客人便能穿梭時空,回到過去或窺看未來。不過,店裡的「咖啡時光機」規矩多多,好不容易才鑽進時空的狹縫裡,卻只擁有一杯咖啡的時光,只夠匆匆跟對方見上一面,一個擁抱、一個道別,留下一句說話。宿命無從扭轉,人皆渺小,只能專心珍惜片刻的相聚。花盡心思只為重逢一瞬,儘管一切都是徒勞而回,卻實在喜歡這種不甚科學的浪漫。
方俊傑:邪邪怪怪的「拉普拉斯的魔女」
如果交到一位出色的導演手上,「拉普拉斯的魔女」即使橋段的轉折多變未必及得上「神探伽俐略」系列或者「加賀恭一郎」系列,也不會相差太遠,有關哲學的探討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由性格巨星三池崇史操刀,還是導演個人色彩凌駕一切。即是,你向來喜歡類似風格的話,可以繼續喜歡;向來沒甚麼好感的話,必定如常失望,忘記了故事本色的含意。
林喜兒:Sharp Objects —— 總是發生在小鎮
Sharp Objects 故事講述由 Amy Adams 飾演的女記者 Camille Preaker,被上司派遣回到自己家鄉報道兩名少女遇害事件。回到從前的家,除了母親、後父、同母異父的妹妹,還有從前的自己。躺在床上,頓時想起逝去的妹妹,是夢中的畫面還是幻覺,究竟她在這裡留下甚麼傷痛,讓她不只以酒精麻醉自己,更自殘身體,身心都是傷痕的 Camille 藉著追查案件被逼重新認識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