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認為全球化才是此劇最有趣之處,由於行程中多了一位記者隨團報道,Phileas Fogg 的旅程會定期出現在報章上,當他們到達香港一站時,上流社會已經知道他們的故事,更有記者在紐約火車站守候。還沒有 Fact check,不知道以當時的電報和航運速度是否真的可行。
全球化
|共56篇|
全球供應鏈危機:聖誕禮物能否如期送上?
聖誕節是全球各個基督宗教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的日子,但發展至今已不只關乎宗教,亦是人們普天同慶、歡度年尾的時刻。對於資本家而言,聖誕節更是每年一度的大商機,零售商會推出各式各樣限時優惠,鼓勵民眾消費送禮。不過今年疫情陰霾籠罩聖誕,全球供應鏈面臨危機,連訂購的聖誕禮物可否如期送到,都成問題。
陶傑:「脫鉤」已成不以大國意志轉移的大勢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首席全球策略師夏瑪(Ruchir Sharma)指出,在全球疫情之前,中國經濟的增長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關聯就已開始鬆動。種種數據顯示,中國的經濟重要性已大不如前,不僅美國,全球與中國的脫鉤恐怕都將持續。
全球鬧晶片荒,馬來西亞卻要付出人命代價?
全球晶片荒未見盡頭,波及智能電話到汽車生產,各國領袖施壓晶片製造商增加供應,全球晶片生產線亦配合加快運作。遠在馬來西亞廠房,工人卻要在疫情嚴峻下冒險開工,多人最終確診死亡。
印度基德布爾與重慶大廈:如何在香港扣連起來?
香港本應是一個繁華璀燦的國際大都會,曾有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前來尋找機遇。在全球化下,除了來自歐美國家的商人和專業人士來香港發展,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也會來碰碰運氣。或者不少香港人從未聽過印度加爾各答的小社區基德布爾(Kidderpore),但那裡不少年輕人都曾經到過香港重慶大廈工作,後來衣錦還鄉,以香港掙取的金錢和經驗,改變人生。
【COP26】人類飲食單一化危機
食物不只滿足人類口腹之慾,還承載本土文化和反映生態多樣。英國飲食記者 Dan Saladino 最新著作 Eating to Extinction 卻警告,在過去一個世紀,人類食物種類正急劇下降,不少地方菜和非主流食材步向絕跡,威脅著全球糧食安全;當巴黎人容忍 Starbucks 進駐林蔭大道,這股趨勢也危及地方文化承傳。
國際化兩難:韓式英語當道,韓文地位不保?
文化交流往往是雙向進行,當歐美觀眾狂追韓劇「魷魚遊戲」時,南韓年青人亦愛用韓式英語(Konglish)。有分析指,受全球化及國際媒體的影響,加上渴望與世界接軌,常用外來語乃自然發展。但不少韓人及專家憂慮,這對象徵國族身份認同的韓文(한글)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甚至批評其「損害文化自豪感」。對於帶領世界流行文化的韓國而言,如斯指控是否過時?
陶傑:貨車司機引發的全球蝴蝶效應
英國貨車司機短缺,蝴蝶效應,引起全球化連接的隱憂,不但與歐洲有關,也牽引到香港和中國。
無休止的全球化:擁有寬廣的未來?
在香港,我們很容易見到美國快餐店、英國銀行、日韓家電,甚至足不出戶就欣賞到世界各地的影視娛樂,全球化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關鍵詞。在學校裡,我們會概括理解到,全球化就是科技進步,人類活動不再受地域限制的現象。美國經濟史學家 Marc Levinson 就撰文解說,全球化演進其實來得複雜,而第四波全球化亦已展開。
新冷戰陰影下,蘋果能否保持市場優勢?
蘋果作為全球最有價值上市公司,市值高達 2.5 萬億美元,上任剛滿 10 年的行政總裁 Tim Cook 厥功至偉,80% 市值為其任內累積得來。雖然 Tim Cook 打算繼續留任最少 5 年,但「經濟學人」分析指出,過往造就蘋果崛起的全球化有利因素,如今正隨著中美新冷戰消退,將成為蘋果未來發展的關鍵考驗。
在後杜林普時代,反省美國菁英階層的暴政
杜林普數個月前在爭議聲中下台,自由派菁英歡呼喝采,一如既往嘲弄杜林普選民低學歷、鄉下佬。著名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卻在新書「才德的暴政」(The Tyranny of Merit,台譯:成功的反思)警告,才德至上的制度,使菁英階層恃才傲物,被全球化淘汰的勞工卻尊嚴掃地,積累的民怨成就杜林普上屆當選,但菁英階層始終不明白自己該負的責任,未能反省政治失敗的成因。
菲律賓家傭的誕生:家務勞動的國際分工
政府宣佈,強制全港外傭在 5 月 9 日前要進行強制檢測,並將要求需要續約的外傭接種疫苗,勞福局局長羅致光更表示,有關條件並非苛求,外傭大可以選擇不在香港工作。事件令更多香港市民更關心外傭權益問題,有意見更直斥政府歧視及種族主義。自從 70 年代香港大舉引入外傭,外傭就成為香港多元文化和城市景觀一部分,幫助照顧無數家庭的日常生活。
陶傑:低端全球化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曾推出學術佳著。不只香港人要看,全球都必讀,叫做「廣州的非洲人與低端全球化」,探討廣州這座所謂「南中國的世界城」。
杜林普下台也改變不了:全球供應鏈撤出中國
即便拜登宣告獲選,白宮紛擾仍未歇。牽動世界局勢最深的美中關係,在過去四年杜林普主義的雷厲風行下,短期內也幾乎不可能全面倒轉,加上疫情毫無和緩跡象,兩大因素夾擊,全球製造業供應鏈仍徬徨在「向東(中國)走、向西(美國)走」的十字路口。
疫情衝擊下,該擁抱還是放手?馬克龍的全球化難題(下)
儘管對民主制度的前景充滿憂心,但當法國總統馬克龍聽到西方國家遏阻疫情手忙腳亂,似乎暴露民主弱點時,這位迥異於歐洲傳統成熟穩重政治菁英的年輕總統仍大為惱怒,立即表明:不要把訊息透明公開、人民能公開批評政府的自由國家,與真相被壓抑的集權國家拿來相提並論。
疫情衝擊下,該擁抱還是放手?馬克龍的全球化難題(上)
當 G2 兩大領導者,美國總統杜林普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急著推動國家經濟回到疫情之前的正軌時,地球另一端,坐在巴黎愛麗舍宮裡,不到 43 歲的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眉頭深鎖,他憂心的是全球化的終結與民主制度的崩潰。
陶傑:從公民到暴民
美國上百個城市發生暴動,明眼人一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美國高層有人警醒,其中混有境外敵對勢力以網絡挑起虛擬的人海戰爭。若是如此,時機計算,天作之合,讓杜林普攘外無法安內,先在美國引發一場內戰。
陶傑:三次「大全球化」
香港人有幸處於此第三大全球化,由全盛到散場的歷史關頭。
陶傑:現形的三種人
美國抽身而走,左膠一邊咒罵、一邊哭爹叫娘,此等葉公好龍之活劇,在瘟疫之中,為世人提供一道非常有娛樂性的甜點。
陶傑:後武肺格局
武漢肺炎全球化,西方才驚訝由中國深度參與之後的「全球化」,一旦中國因素停頓,對西方的經濟破壞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