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皓昕:「流浪地球」,讓地球多飛一會

A+A-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

新冷戰時代,太空競賽死灰復燃,連電影工業也要參上一腳。

由吳京主演的國產科幻巨片「流浪地球」票房接近 40 億,有說它定必超過 50 億,將會大破同樣由他主演的「戰狼 2」,成為國片票房新紀錄。豆瓣網出現有人打滿星,卻有人僅打一星的兩極罵戰。正方大讚中國終於出了一部媲美荷里活的科幻大片(雖有說真正第一部應該是 1980 年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反方評撃這是民族主義沖昏頭腦,電影空有特效缺乏靈魂。

分析「流浪地球」好壞,也許要從劉慈欣的原著說起。

劉慈欣就是憑「三體」拿得雨果獎的那位科幻巨匠劉慈欣,「流浪地球」是他在 90 年代末創作的中短篇,講的是不久將來,太陽系即將被膨脹的太陽吞噬,人類為自救決定移民外星,訂下「流浪地球」計劃,建造一萬座巨大的推動機(小說中說有些推動機要比珠穆朗瑪峰還高),以核聚變的方式來把石頭變成燃料,推動整個地球往 4.3 光年外的半人馬座去。這是一個長達 2,500 年,由 100 代人共同完成的漫長計劃。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

原著小說寫得極為精彩,想像力磅礴,奇想諸如地球停轉因而沒了黑夜和四季,身為主角的「我」第一次看日出時的恐懼;或人類分為「地球派」和「飛船派」的分歧內亂,部分人認為聯合國的「流浪地球」計劃只是個騙局云云,讓人深刻,幾句描述就讓人掉進了那個被藍白色等離子光柱照亮整片天空的末日地球上。

電影以此作基礎,呈現出巨型光柱、地底 500 米的地下城生活、再加上諸如北京央視大樓或上海明珠塔被海水冰封的特效畫面,故事開題平心而論是新穎吸引,至少在芸芸眾多移民太空的科幻西片中,似乎沒有一部是這樣拉著整顆地球逃跑的奇想。儘管有人詬病這假設經不起科學考量,劉慈欣也曾說他本人在現實會是個「飛船派」,之所以這樣寫只是為了他審美觀中的「科幻美感」,覺得拉著整顆地球逃跑會比較美。可是聽故尚且不駁故,正如讀「魯賓遜漂流記」,讀者暫不質疑魯賓遜為何不會感染破傷風。

小說寫的是「我」從出生到老死的近一世紀,橫跨地球的「煞車時代」(用 42 年暫停地球自轉)、「逃逸時代」(以 15 次公轉離開太陽軌跡),和「流浪時代」(用500 多年把地球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 5,再讓地球滑行 1,300 年,及用 500 年減速),當中還夾雜了「飛船派」的叛亂,拍成商業片必定過長,於是電影只選取了「逃逸時代」,當時地球已經開始移動了 17 年,將要借助木星引力來加速。

電影嘗試在劉慈欣的設計上建立一套商業片套路,以一個家庭的爺爺、爸爸、兒子作主軸,透過這三代人愛和犧牲的故事,把地球即將陷入木星的危機中解救出來,拯救人類文明。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

商業片當然有其遊戲規則,這點尚且理解,可是電影在再創作上有點眼高手低,目標為本得過分刻意:例如為確保一直在軌道太空站待著的吳京不會無事可幹,寫出一條壓力線,生安白造了一個嚴重抄襲「2001 太空漫遊」的人工智能出來,實在有點本末倒置;或是故事中段,為了讓拯救人類文明的任務更加悲壯,讓吳孟達飾演的爺爺在某棟摩天樓中摔死,效果一來顯不出有多麼感人,更讓人開始質疑整個任務的合理性,例如能夠燃點地球推進器的「火石」為何不一開始就放在推進器旁邊,而要在出事時才讓救援隊穿州過省如中港貨車司機般開十幾個小時運送等等。

最讓人奇怪是結尾部分,為了營造一種世界因為聽了主角的廣播而感動,眾志成城救地球的感動高潮,最後的地球推動器點火程序,居然需要各國的救援隊如層層疊般一個推一個,人手推動那根超巨型撞針,在這個連地球都可以推動的高端科幻世界裡,似乎有點反高潮。特別是在劉的小說世界中,末世時期的人類社會本來就沒有了宗教和愛情,人類之間的感情變得淡薄,只會為更大的生存問題而擔憂。電影為了滿足現代觀眾口味(或是廣電局的價值觀)而加插感情線,處理不好就有點像現在一樣,有點畫蛇添足的違和感。

說穿了,成也劉慈欣,敗也劉慈欣。他的小說世界也許是太精彩了,讓電影在再創作的改編上難以跟上,儘管它在硬件上的製作條件已經非常優良,一洗「未來警察」式的五毛特技擔憂,可是軟件仍要時間來作思維孕育。

「流浪地球」不是 the best,仍是個 good try,國產科幻第一槍,不中紅心,仍可算良品。之路會否因此而開,看怕要多鳴幾槍,讓地球多飛一會。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江皓昕,編劇,白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