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械管制

|共24篇|

曼谷商場血案,重燃警察黑市賣槍爭議

本週曼谷熱門商場 Siam Paragon 發生血案,一名 14 歲少年隨機向途人開槍,造成兩死五傷。正好在一年前,有前警員闖入泰國北部一間托兒所,以利刀及手槍殺死 12 名成人及 24 名兒童。兩宗大型槍擊案令人質疑,泰國政府未有確實加強管制槍械,甚至坐視警察向黑市賣槍,令崇槍的青少年更易得手。

夏海安:蒙著耳 Bang Bang Bang(下)—— 加拿大槍械文化

參加槍會開放日前,筆者一向都有留意加拿大的槍械文化及新聞,加拿大也是有槍擊案。8 月下旬開始,加拿大正式禁止進口手槍,在大部分手槍都是進口的情況下,措施可視為全國禁手槍的第一步。事實上早在今年 5 月,總理杜魯多就提出 C-21 法案,法案有多個方向,其中一個建議是全國凍結手槍的銷售、購買及轉讓。

校園槍擊案頻仍,孩子在家自學保命

近日美國接連發生大型槍擊案,特別是在德州城鎮尤瓦爾迪,造成 21 名小學師生被殺的慘劇,令所有家長震驚且心寒,唯恐他朝兒女也會枉死校內。然而,當局在防止槍械暴力方面停滯不前,一些父母自覺「求人不如求己」,乾脆讓孩子在家自學,遠離安全成疑的校園。

罪惡之都:小孩在槍口下的生活方式

自今年 4 月起,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St. Louis)連續發生 13 宗槍殺案,受害者全是黑人小孩,年齡介乎 2 至 16 歲。槍火陰霾不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導致人心惶惶、驚恐不斷。夏天過去了,區內小孩被迫「成長」,他們的生活方式到底如何改變?英國「衛報」為此作出專訪報道。

難以慶祝的普立茲獎

獲獎是快樂的,但因別人的死而得到殊榮,又該用哪種心情面對?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作為美國新聞業界大獎,今年特別頒發獎項予 15 項有關美國嚴重槍擊案的報道,佔全部獎項的 5 分之 1。當中,一份地區報章更因深入報道發生於自家報館內的槍撃事件,用血淚得到殊榮。

申領槍牌難關重重,為何歐洲持槍率仍然急升?

撇除黑幫電影,歐洲與槍支的關係並不算深,相關的暴力及罪案遠比大部分國家少。直到不久之前,多數英國警察甚至沒有佩槍。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連番恐襲令歐洲人日漸不安,部分人遂把槍支看作護身符。即使申領槍牌難關重重,持槍率仍持續上升。

3D 打印手槍:比起傷人,更易傷己

經過多年訴訟,美國政府與擁槍組織 Defense Distribution 達成和解,容許在網上發布 3D 打印槍械藍圖。雖然在開放下載的最後一刻,被聯邦法官簽署的臨時禁制令煞停,這些既無編號可供追查、甚至或能繞過金屬探測器的「鬼槍」,始終令民眾憂慮人生安全。不過一些專家指出,3D 打印槍械未必如想像般受歡迎,普及至威脅社會安危的程度。

為甚麼冰島不存在槍械暴力?

美國發生槍擊案接連不斷,今年 2 月佛羅里達州發生的校園槍擊案,造成 17 人死亡;最近一次是馬里蘭州報社槍擊案,造成至少 5 死,再次引起人們熱烈討論槍械管制的問題。但在北大西洋的一個小國 —— 冰島,同樣有一個愛槍的民族。根據 GunPolicy.org 的統計,總人口 33 萬人當中,約 3 分之 1 人擁有持槍權,但是,自 2007 年至今,都沒有發生過槍殺案。難道冰島人都有善良之槍?

持槍教師:以暴制暴,真能保護學童?

在俄亥俄州的鄉郊,一排教師拿著手槍,向射靶步步進逼,子彈聲響徹全場。他們均是自願培訓計劃「FASTER Saves Lives」的參加者。計劃從 2013 年創辦至今,已有超過 1,300 名教職員接受持槍及射擊訓練。一名任教特殊學生的老師表示:「基本上,學生就是我的孩子,而我想要像保護兒子那樣保護他們。」總監 Joe Eaton 表示:「不少學校意識到,在專業人士趕到之前,必須先有保命的計劃。」但專家質疑,教師拿起手槍,學習以暴制暴,真能保護學童?

大遊行過後:爭取加強槍管的青年,真會投票嗎?

上週六在美國各地發動的「為我們的生命遊行」(March For Our Lives),數以十萬人計上街示威,爭取加強槍械管制,當中絕大部分是年輕人 —— 校園槍擊案的受害者,或更多是潛在受害者。他們高呼「VOTE THEM OUT」的口號,呼籲支持者在 11 月舉行的中期選舉,將反對加強槍管的議員趕出國會。但問題是,這些喊得聲嘶力竭的青少年,很多從不投票,甚至並未登記成為選民。8 個月過後,他們真會付諸行動,以選票來發聲嗎?

以色列校園安全:不靠教師靠槍管

在以色列的街上,持槍者的身影絕不罕見,但有別於同樣容許民眾擁槍的美國,當地絕少發生校園槍擊案。上週,佛州高中槍擊案死者家屬和生還者與杜林普會面時,亦點出這個強烈對比。一名家長直指,以國的學校讓外來者難以進入,絕大部分只有一個上鎖的出入口,並由一名持械保安把守,因而倖免於美式校園暴力事件。不過「華盛頓郵報」駐耶路撒冷記者 Ruth Eglash 指出,以色列的學生能平安度日,並非因為守衛森嚴,而是因為槍管極嚴。

槍管爭議:真.廣告牌殺人事件

作為今屆奧斯卡的大熱之一,「廣告牌殺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確實令人驚艷。女主角借助 3 塊巨型廣告牌,表達對愛女沉怨未雪的憤怒,以及對警方辦事不力的控訴。簡潔有力,震撼人心。雖然此故事純屬虛構,但近日在美國肯塔基州,還真是有塊巨型廣告牌,利用最少的文字,宣洩最痛的悲憤,而它的控訴對象,正是反對槍管的全國步槍協會(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NRA)。

陳腔式的 RIP、「深切哀悼」、「禱告」到底有何用?

香港官員在面對社會慘劇或災難發生時,面對傳媒,多會表示「深切哀悼」或是「難過」,而美國官員的慣用語則是「Thoughts and Prayers(惦記與禱告)」會與受害者或是死者家屬同在,以暫時撫慰受傷的心靈。但這些陳腔濫調其實不能阻止悲劇再次發生,人們更想知道為何不將惦記和禱告轉化為實際行動?

如何制止孤狼式恐襲?

近年歐美發生一連串「孤狼」(lone wolf)恐襲--不受組織指揮,自發施襲--人心惶惶之下,國土安全變成社會重大議題,催生正反回應,積極重塑政治光譜。孤狼未必有跡可尋,突然發難,固然不可能杜絕,但亦不表示政府對其無計可施。美國外交事務教授 Daniel Byman 分析孤狼今昔策略,並提出多項建議,從各方面打擊獨行恐怖分子。

遊說是否貪腐?

在美國,政治遊說(lobbying)往往被視為官商勾結,杜林普亦曾揚言要「抽乾沼澤」(drain the swamp),革除議會貪腐;但與此同時,政治遊說作為合法產業,有憲法依據及法例監管,大學甚至設有相關課程。究竟遊說是說客所言「促進施政效率」,還是在陽光下合法貪腐?

美國人的恐懼邏輯

杜林普下達 90 日旅遊禁令,禁止 7 個回教國家移民入境,聲稱目的在於隔絕外國恐怖分子,維護美國本土安全,但近 40 年來美國恐襲案中,並無一宗涉及該 7 國移民,反而國民牽涉 911 襲擊的沙特、埃及、阿聯酋及黎巴嫩卻不在名單之列。而據統計,美國 2005 年至 2015 年間恐襲致死者有 94 人,槍殺案則造成 30 萬餘人遇害,但美國人似乎對恐怖分子比槍擊狂徒更敏感,甚至不怕槍械,只怕管制槍械。恐懼如此不切合事實統計,背後是一套甚麼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