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杜林普下達 90 日旅遊禁令,禁止 7 個回教國家移民入境,聲稱目的在於隔絕外國恐怖分子,維護美國本土安全,但近 40 年來美國恐襲案中,並無一宗涉及該 7 國移民,反而國民牽涉 911 襲擊的沙特、埃及、阿聯酋及黎巴嫩卻不在名單之列。而據統計,美國 2005 年至 2015 年間恐襲致死者有 94 人,槍殺案則造成 30 萬餘人遇害,但美國人似乎對恐怖分子比槍擊狂徒更敏感,甚至不怕槍械,只怕管制槍械。恐懼如此不切合事實統計,背後是一套甚麼邏輯?

USA-cause-of-death

恐懼毋須訴諸理據,假如過度放大,容易弄巧反拙。據航空意外局(Bureau of Aircraft Accidents)統計,平均每 100 萬次航班有 2.1 次失事, 1,500 萬人才有 1 人巧遇飛機墜毀,比路面交通更安全,機率甚至低於被雷劈,但 911 襲擊發生後,美國人的交通偏好明顯由航空轉向路面,整體結果卻更危險:據德國風險評估師 Gerd Gigerenzer 估計,911 襲擊後 12 月內美國駕駛意外致死人數因而多出 1,595 名

Jamie Gilt
美國女子 Jamie Gilt 反對槍械管制,聲稱兒童持械並無不妥,後來被其 4 歲兒子槍傷。據統計,美國持槍兒童比恐怖分子更致命。 圖片來源:Jamie Gilt facebook

恐懼未必合乎風險判斷。若按意外致命率計,槍擊案是美國頭號殺手,平均每年有 11,737 人死於槍下,為 911 襲擊遇害人數的 4 倍;另有 737 人滾床跌死,69 人被割草機殺死,而遭遇恐襲斃命的有 14 人,殺傷力甚至比雷擊更小,統計而言,持槍兒童比恐怖分子更危險。美國反恐不遺餘力,歷年投放最少 1.7 兆美元,犧牲近 7,000 名國民,另加 50 萬伊拉克平民性命,另一方面,美國自 1994 年起聯邦槍管法例即無大幅改動,特別是共和黨一邊自稱「pro-life」,一邊反對所有槍械管制,包括背景審查。

弔詭的是,查普曼大學(Chapman University)訪問調查美國人的十大恐懼事項,發現最多人害怕政府腐敗,頭 5 名有兩位與恐怖襲擊相關,槍械管制排第 5 位--不是槍械暴力而是害怕管制--反映國民心理與現實威脅的落差。杜林普的禁止入境政策成效或者成疑,但絕對命中美國人的心理弱點。

US_horror

為何有部分威脅會被放大,部分則視而不見?有不少心理學家提出解釋:一、受進化影響,人類傾向快速判斷,有時重情感而輕理性,因而作出不實判斷;二、恐懼會加深記憶,一次性的災難假如震撼夠強(例如兇殘恐襲或飛機墜毀),印象往往比日常慘劇(例如交通意外)更深刻,容易放大偶發事件而低估尋常威脅;三、風險判斷會受情緒左右,視乎對象、危機性質、確定程度、受控與否,決定未必一定切合實況。

恐怖襲擊的性質尤其容易放大恐懼。恐襲不似交通意外有跡可循(駕駛技術、出事黑點等),災難無法預測,焦慮自然加深,與此同時,恐襲在媒體渲染下又無處不在,滋長行為心理學所謂「便利性偏見」(availability bias)--想法愈就手愈深刻。另外則是心理因素:不少研究顯示,保守派對威脅特別敏感,容易被假消息針對,特別是散播恐慌的不實言論(例如所謂「Bowling Green 大屠殺」:又一「另類事實」),這種寧枉勿縱的心理因而造就大量假新聞消費群。反之,槍擊案在傳媒處理相對淡化之下,即使無日無之,受眾情緒也被稀釋,或者正因見慣麻木,一如日常交通意外,只有規模異常才會間歇受驚。

us immigrant pray ny
敏感的景象。 圖片來源:路透社

正如法國作家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所言,人有權恐懼:害怕恐襲,害怕伊斯蘭,害怕失去自由。但由條件反射決定政策,絕非聰明做法。一如杜林普的旅遊禁令,查禁對象錯誤之餘,又引起伊斯蘭世界反感,縱或未致於曲線協助恐怖組織招攬,外國政府打消配合意欲,當地線人及傳譯員被阻入境,類此事件亦絕對會打擊美國的反恐行動。恐怖主義固然要對付,但任何倉促手段只會愈幫愈忙--即使表面看來如何當機立斷。至於要為美國人帶來安全,先解決國內槍械暴力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