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

|共17篇|

研究:超過 10 億年輕人或喪失聽力

串流音樂平台及無線耳機普及之後,聽音樂及 Podcast 也變得更隨心,但收聽音量過大及長時間聆聽也為人類的聽力帶來壓力。近日一項研究預測,超過 10 億年輕人或會因為長期使用耳機通話、收聽音樂及節目、看影片,以及到嘈吵的消遣場所,而要面臨喪失聽力風險。

安靜、低成本、無過敏的被動住宅

隨著氣候問題加劇,新興的節能建築設計「被動房屋(passive house)」正在紐約及其他城市流行。此類房屋的通風系統會為室內空間持續換氣,加上超級絕緣的結構,即使有鄰居正在做飯,其他單位也不再聞到任何氣味,在客廳也不再聽到交通噪音。而且該類房屋具有高節能效益,有利於環境之餘,也為居民省下不少帳單費用。

噪音雷達,還市民清夢

噪音帶來的健康問題日益受關注,而且不少大城市居民在感受過封城期間的寧靜後,難再忍受來自道路噪音,尤其是電單車刻意發出的隆隆巨響。法國當局就在 7 個城市安裝「噪音雷達」作試驗,檢測及拍下發出過大噪音的車輛,希望藉此訂立一個噪音污染限制,並對超過限制的駕駛者處以罰款。

噪音問題,只能默默忍受?

居家抗疫,既怕無盡 Zoom 會議,更怕鄰里噪音多。在南韓這個約 3 分 2 人口居於大廈的國家,樓層間的聲浪滋擾已是公認問題。去年起盛行在家工作後,由此引發的爭執再度飆升,早前有藝人被揭發放任孩子在家跑跳,樓下住戶忍無可忍在網上投訴,甚至演變成網絡公審。政府成立專責部門調停,甚至與大型發展商討論,想從建築方式入手解決難題。但為何韓國男女,仍難逃離噪聲地獄?

在家開窗,也能隔絕外來噪音?

疫情迴環往復,留在家中的時間比以往更長。想打開窗戶保持空氣流通,卻要面對汽車往來、地盤施工、修路、裝修等噪音滋擾。究竟如何才能保持家居寧靜?據「紐約時報」報道,新加坡研究人員已開發一種原理類似「降噪耳機」的家居系統,能夠將外面傳入室內的聲音降低達 10 分貝。

居住環境嘈雜,派錢會令你「好」一點嗎?

現今世代人人提倡環保,可再生能源大行其道,然而,這些標榜零污染的綠色能源並非天衣無縫。以風力發電為例,巨型風車轉動時發出的噪音嚴重滋擾附近居民,更因而引發不少訴訟案件。德國有政黨為調停官民糾紛,提出發放「噪音資助」,「獎勵」居住在風車附近的市民。

Percy Leung:維也納噪音音樂廳

兩個月前,2019 年 4 月,我再次到訪這個知名的音樂廳,觀賞維也納愛樂樂團(由尼爾森斯指揮)的全貝多芬演出。這毋庸置疑是我經歷過最難忘及最令人失望的演出。事實上,以往我的耳膜從未持續地被如此超出想像,且不悅耳的聲音所轟炸。

擾人的咀嚼聲:你有恐音症嗎?

你說你怕了咀嚼食物、刀叉刮碟甚至翻閱報紙的聲音?不少人相信會嗤之以鼻:這也要煩,你有病吧?也許這沒說錯,因為真有種病叫「恐音症」(misophonic)。患者對雜音特別敏感,甚至產生恐懼。他們絕非大驚小怪,或想嘩眾取竉,箇中難受的感覺,也不是「忍忍就過去」、「包容一下吧」的程度。近日英國的研究發現,此病原來與大腦的結構有關。

機艙設「無兒童區」 耳根清淨?

在數年前,有個別航空公司開始在機艙設立無兒童區,如新加坡酷航、馬來西亞全亞洲航空、馬來西亞國際航空,以及近日才增設的印度靛藍航空。這些航空公司似乎都集中在亞洲。這是亞洲人的問題,還是亞洲航空公司特別關注兒童噪音的問題?無兒童區又有沒有必要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