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見過倫敦金又怎會再信月餅會

A+A-
圖片來源:Brent Lewi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政府積極推動香港夜繽紛活動,說真的,我沒意見,但見很多人用幾十年前的香港作為例子,便覺得奇怪,社會模式改變了,怎能回到從前呢?

大家都懷念以前的中秋,老茶樓餅家外掛著大紅花牌,花牌繪了古代人物的漫畫,那年頭娛樂節目少,人們拖男帶女路過自會駐足圍觀,看頂上艷紅。我們都在中秋前趕工,只為齊人回家吃一頓飯,飯菜家常,重要是飯後到樓下的公園賞月。小朋友提著紙糊的燈籠,歡天喜地奔跑,一盞盞在月夜下或明或暗,大人拿出菱角、金柚分享,月餅切成四件,都在討論誰的蛋黃最大,卻不知蓮蓉的好壞才是月餅質素的關鍵。

香港還有不少老餅家在中秋前趕工,他們停下皮蛋酥、老婆餅等餅食的生產線,一整個月忙著做月餅,五仁月、腿蓉月、豆沙月、蓮蓉月…… 每個都以人手製作。舉名貴的欖仁蛋黃蓮蓉月為例,所選的鹹蛋要油潤起沙,鹹香有致,蓮蓉要用湘潭蓮子做,最好是優質的「寸三蓮」,一寸三粒,飽滿圓潤,炒出來的蓮蓉有陣清香,皮要人手壓得夠薄,焗起來入口才鬆化,再添上欖仁的香氣,每口都細滑鬆軟。做好這些月餅,需要龐大人力,過去餅家會提早多請幾位師傅,湊合成十多人班底。餅家老闆慷慨,傳承一套習俗,會開工做月餅前,請員工吃飯,稱為「請師傅」。到農曆八月十四,中午收爐後,收拾工具,再聚首吃一餐,名為「洗案板」。兩頓飯都由老闆付款,意為「今年大家辛苦了,明年請再來幫忙」。這種舊派禮節,也代表前人所重的情義。

如今這經營模式都過去了!的確仍有幾家舊餅店守著傳統,像奇趣餅家、八仙餅家、大同老餅家、均香餅家…… 亦有不少人醉心研究好吃的月餅,但市面主流同時充斥著大量劣貨,機器製造出一式一樣、味道單調的月餅,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失了吃它的趣味 —— 世界很大,肚皮有限,寧願留給優質的甜吃。

這證明若沒有好的出品,單靠搬出過去的成功或大鑼大鼓宣傳,永不能長久,月餅市場如是,夜市如是。正如當日香港首創的月餅會,是希望客人以每月供款形式,儲錢買月餅做節,最後獲得的月餅價值往往比供款為多,背後是一套互相信任的理念。如果在今日世道,有組織再推出月餅會,你還敢買嗎?我膽小,會相信未到中秋,組織早已解散,錢都不翼而飛。人人都說香港的食物變質,是人心變了,美味又怎可能穩守得住呢?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