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車仔麵是街頭小吃最後的防線

A+A-

木頭車小販的年代早已遠去,大家都知香港街頭小吃近乎絕跡。咖喱魚蛋、滷水牛雜、滷味、咖喱魷魚、韭菜豬紅、豬腸…… 這些曾出現在天橋底、車站旁、戲院門口、屋邨平台的小食,如今煙消雲散,過去在銅鑼灣、旺角、尖東等地方,仍有小店將各式街頭小吃雲集其中,只是一家家結業後,已無復當年熱鬧的情景。

我們當然知道這些小吃的「死因」,影響市容是關鍵,街頭小吃本身就是貧窮社會衍生出來的產物,不光鮮是必然,它們也沒「與時並進抓緊時代機遇」,魚蛋只是魚蛋,沒發展成用吞拿魚腩打成的魚蛋,滷水牛雜亦沒用上和牛腸再加海膽或龍蝦。小吃仍停留在從前的模樣,跟不上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步伐。

偏偏很多香港人懷念這些食物,甚至遊客都愛此味道,畢竟這類小吃獨一無二,在世上其他地方難找,而且它代表香港人的靈活變通,隱藏很多傳統智慧。香港街頭小吃用的本來是下欄食材,只是過去大家都絞盡腦汁將它變得不一樣,要出奇制勝就要在廚藝上花心思。咖喱魚蛋要吸引人,便自己炒咖喱膽,用辛辣香味刺激食客。雞蛋仔要與眾不同,便用炭火烤香表面,燒出香味創造話題。滷豬腸要人食得放心,便躲在後巷密密洗刷,再用獨門滷水炆煮得入味。很記得有位賣小食的師傅,煮的蘿蔔很腍甜,他告訴我秘密:除了要把蘿蔔表面刨走外,可先用冰糖滾煮,煮過的蘿蔔再用湯汁煨,就可變得甜美。這類技巧是幾代人通過實踐而創造出來,可能是情急生智,或者是時勢所迫,在最艱難時刻卻練出一套與別不同的廚藝,煮出只有香港才有的味道。

每想到此,我便慶幸香港還有車仔麵店。車仔麵的出現,本來也因貧窮而起,用各式下欄食物做出好味道來,只是它的命運比街頭小吃好,近年有人投資,由街頭車仔檔變成店舖。車仔麵賣的食物其實一樣是街頭小吃,炆煮過的豬皮蘿蔔、韭菜豬紅、咖喱魚蛋、煎釀三寶…… 好些店家還賣花巧款式,用豉油王灼雞腸、慢火煮柚皮,或用鮮腐竹包腐皮卷。無論價錢、環境、服務都追上了時代,不知是好是壞,但起碼車仔麵店可成為我們懷緬過去的地方,也是守護街頭小吃最後的堡壘。

就如每個生命一樣,食物有其命運,消失有時,起跌有序。我們不會回到從前,在戲院門前買雞腳滷味,再歡天喜地入場看港產片,但至少可在一家車仔麵店內,吃一碗餸菜十足的湯麵,在辣汁刺激下,記得那年那月的歡樂時光。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