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帝王切開(剖腹產)

A+A-
獨立病房內有梳化、梳妝台、獨立洗手間和浴室,很舒適方便。
文:徴羽

我在香港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對於分娩形式並沒有想太多,主要聽從醫生建議。而大部分私營的婦產科醫生都主張、甚至只接受剖腹產,就這樣我便在懷孕初期已經確定了手術形式、日期、醫院和病房。在日本,情況則完全相反,醫生和孕婦都以自然產(自然分娩)為優先考慮的分娩方式,只是有需要的孕婦才能以剖腹形式分娩。我曾聽聞比較極端的觀點:生孩子就應該用最自然的方法分娩,無痛分娩也不能接受,他們認為媽媽只有經歷過極度痛苦的生產過程,才可以激發出足夠的母愛。當然,近年愈來愈多人開始接受無痛分娩,但剖腹產還是要有必要原因才會選擇。

由於我上胎以剖腹產來分娩,醫生認為這胎也需要選擇剖腹產,以防子宮於生產時破裂,造成大量出血。但日本大部分的媽媽都是以自然產為分娩方式,加上語言不通,我一開始對於在日本進行剖腹產有頗高的不安感。後來做了點資料搜集去了解日本生小孩的情況,再通過產檢建立對醫護的信心,不安感才慢慢得以舒緩。

剖腹產的日文是帝王切開「ていおうせっかい」,據說是源於羅馬凱薩大帝剖腹產的典故,在此就不深究了。

我在日本做產檢和分娩的地方是一間在家附近的私營醫院,比一般診所大,有婦產科、內科、兒科和牙科,所以在這裡出產可以做齊所有產前和產後檢查。即使我於懷孕初期已確定會進行剖腹手術,但醫生認為要到懷孕後期才因應母子情況來定分娩日期,所以不能提早預定日期和病房。

這是剖腹產的住院日程,列明每一天的程序和注意事項,十分詳細。

準媽媽需要於手術前一天入院,護士會為我介紹樓層設施和講解整個留院的日程,她們還很貼心地為我準備了英文日程表和寫下不同事項的大概時間。然後,夜晚 9 時後就不能再飲食了。由於醫院早上為醫生應診時段,手術都安排在下午,所以斷食斷水的時間長達 18 小時,這個感覺有點難受。另外,手術前一天和手術當天都會進行 NST(Non-stress test)檢查,即是通過分娩監視儀器,測量胎兒的心跳和胎動反應。而手術當天更會於病床設置足部按摩器,以防手術後腿部血管栓塞,還有電布團(電暖氈)讓媽媽生產後發冷時可以感覺舒服一點。

在香港剖腹產時,整個過程是沒有感覺的,胎兒很快便順利取出。本以為是次在日本剖腹產理應差不多,結果落差感蠻大的。日本剖腹產的麻醉方式跟香港大致相同,都是脊髓麻醉技術,但這次手術的麻醉,只是除去痛的感覺,而其他的感覺猶在。於是,手術的整個過程,我都能夠清楚感覺到正在進行的情況。即使沒有痛的感覺,不舒適感極高,還偶然有強烈的拉扯感,有點可怕。另外,在脊髓打麻醉針時,會同時於脊髓加入導管,讓我可以在手術後,自行按下按鈕,直接從脊髓加止痛藥以提升止痛效果。

與香港不同的是,醫生和麻醉師於整個手術過程都會間歇的為我講解情況,還會安慰和鼓勵我。手術後,醫生更立即捉緊我的手,跟護士一起幫助我過床和送我回病房。雖然整個過程極不舒適,但他們的慰問有暖在心頭的感覺。我並沒有醫學知識去解釋香港和日本兩種麻醉方法的分別,也沒能力去判斷哪種比較好,對我而言,能夠母嬰平安已經足夠了。

徴羽
筆者夫婦熱愛旅遊,一直想嘗試旅居生活,探索世界。努力多年,丈夫竟然於第一個小孩出生前幾個月,收到第一份海外工作機會,毅然接受挑戰,於 2019 年帶著 5 個月大的初生小孩來到名古屋生活。筆者由沉醉工作的女強人,變成全職媽媽,再極速於當地找到兼職,望能學習育兒之餘,全方位感受當地文化。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筆者都不再是在香港的媽媽,也不願成為怪獸家長,所以以「筆是港媽」為專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