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盡力:一個推卻責任的壞藉口?

A+A-
圖片來源:Budimir Jevtic/Shutterstock

在日常生活,又或者打開電視,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某些人做錯事情,面對鋪天蓋地的責罵,卻回應指「我已經盡力了」、「不要抹殺努力」。究竟盡了多少力才算盡力,可以作哲學討論,但也可以是心理學問題。心理學家 Darius Cikanavicius分析這個「我已盡力」的機制。

Cikanavicius 指出「我已盡力」是其中一個最常見的辯解藉口,有些人只是用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和其結果,他們仍然會承擔責任,這個情況下當然沒有問題。可是,作為一個處理兒童創傷的專家,Cikanavicius 經常聽到父母以此辯解自己的不良習慣,企圖擺脫責任。例如,當有成年子女質問父母過去的育兒方式時,他們可能會說:「你為甚麼抱怨?你有食物、住所、衣服和玩具。你真不知感恩。你以為我過得輕鬆嗎?我已經盡力了。」

這種對話後,成年子女通常會感覺更負面,有人會惱怒和沮喪,許多人感到困惑,懷疑自己甚至感到內疚,幾乎大部分人都會產生被否定的感覺。這種辯解在家長、教師等照顧者中很常見,而在很多文化裡,照顧者會被賦予一重不能冒犯的權威。而 Cikanavicius 補充,這種「我已經盡力了」的辯解,在戀愛、友誼、工作關係中也常見,通常是那些具有強烈自戀傾向和其他黑暗人格特徵的人的常用策略。

Cikanavicius 認為從根本來說,「我盡力了」是一種毫無價值的辯解,因為每個人的大腦會很自然按照可掌握的信息,權衡所有因素。當然,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取決於可用信息、情緒狀態、個人經歷、大腦和心靈結構等,但機制始終相同 —— 大腦會自然採用眼前最佳選擇,就像人會呼吸一樣。問題是,即使是大腦當刻評估為最佳的選擇,但受制於其他因素,客觀而言始終未必是最佳。

當然,有小部分人在大腦出現缺陷,又或者無法估計何者最好的情況下,可能會故意傷害自己又或者危害他人,甚至包括自己的孩子;這有時候是故意的,有時是無意的,但在當刻,大腦依然會錯認為是應對眼前情況的最佳方式。

他以一個簡單的設例,道出「我盡力了」的荒謬:我剛剛決定興建一座房子。我每天早起,一直工作到深夜。我對正確建屋的方法不是很了解,但這並不會阻止我。最終,房子建好了。我盡力了。現在,一位真正的建築師來了,迅速發現了很多問題:有些地方未完成,材料質量很差且使用不當,尺寸都錯了,看起來相當危險。顯然這不是一幢好的房子。那麼誰應對房子的狀況負責呢?顯然是建造它的人。如果發生事故,「我盡力了」是否能免除責任?當然不行。

Cikanavicius 再次以育兒為例,指如果一位父母所謂的已經盡力,在客觀上依然是疏忽甚或嚴重虐待,那又該如何?這絕對不應該是合理化理由,而繼續嘗試以這種藉口解釋,只會持續惡化錯誤行為。而我們應該要為行為劃底線,在需要時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