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餵哺母乳對剖腹產媽媽的挑戰

A+A-
圖片來源:Sorakrai Tangnoi/Shutterstock

餵哺母乳對剖腹生產的媽媽而言是一個充滿障礙的挑戰。手術過後,除了要克服傷口痛楚,還需要忍受乳房因脹奶變硬之苦。加上一開始生產奶水緩慢,若果沒有適當的指導和幫助,真的很難堅持以母乳餵哺。

基於上胎在香港生產的經驗,個人認為香港醫療對餵哺母乳的支援極少,婦產科的護士也不一定有相關知識。當年在醫院生產後發現護士對餵哺母乳沒有很深入的認識,個人意見很多但實際資訊和幫助卻很少。那時我乳房因脹奶變硬,學習泵奶時醫院護士認為要用力推散硬塊,最後推至乳腺破裂、流出血乳、發燒,再引致妊娠高血壓而需要食藥終止母乳。

餵母乳還是餵配方奶是一個不容易做抉擇的問題。我自己對兩種都抱著開放態度,最重要是媽媽根據自己情況來做選擇。我上胎因為人為因素而被終止餵哺母乳,第二胎決心再次嘗試。

今次多得助產師們的幫助和指導,我終於成功。產後第 10 天已經主要以搾取的母乳餵哺,再補加配方奶;產後第 5 週以親餵母乳為主要餵哺而配方奶為輔;產後第 7 週開始全餵哺母乳。

真正支持母乳餵哺,不是單單靠設計宣傳口號和海報,鼓勵媽媽自己去找通乳師和煲合適的上奶湯水。若媽媽已經盡力而放棄母乳餵哺,但到健康院做檢查時卻被質問為甚麼不堅持餵母乳,是多麼令人挫敗。媽媽最需要的是有專業人士提供正確的指導和支援。

在日本,醫院一般不會強制媽媽餵母乳,媽媽若果選擇配方奶也不會受到歧視。只要媽媽想要嘗試餵哺母乳,助產師都會很有耐性地提供協助。考取助產師資格並不容易,要先取得看護師(即護士)的資格,再修完助產師課程才能夠參加國家助產師考試。而且,她們不僅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富有愛心。她們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分娩、提供產前產後保健指導、支援母乳餵養等,對於媽媽和嬰兒的檢查也有一定的認識。

要建立母乳餵哺是很困難的,每兩小時就要親餵一次,若果沒有助產師的幫助和鼓勵,我很大機會已經放棄。根據是次經驗,我整理的筆記如下:

產後頭一個月

  • 不需要飲用上奶的湯或茶,因為新生兒需要的奶量不多,媽媽生產的奶量過多容易導致乳腺炎
  • 需要堅持每 3 小時泵奶以促進母乳生產
  • 若果乳房變硬,別強推硬處,但可按壓乳暈以方便母乳輸出
  • 飲食要少油,因為油脂會塞奶
  • 休息也很重要,我當時每三小時泵奶,但 24 小時只泵 7 次,讓自己能夠有足夠的睡眠

產後第二個月起

  • 新生兒即使吸啜能力未發育得很好,每日最少練習埋身餵母乳兩次
  • 成功埋身餵母乳後,每邊只餵 10 分鐘,若嬰兒仍有餓感,補奶約 10 分鐘。每次餵哺時間最好保持在 30 分鐘內完成,讓媽媽可以休息
  • 若果乳房有刺痛感,可以轉換埋身餵奶姿勢,讓不同方位的乳腺也能被吸啜
  • 每日飲 2 至 2.5 公升水以助製造母乳
  • 若果嬰兒對埋身吸啜母乳抗拒,有機會口部過細或未夠力氣吸啜,需要每天堅持練習最少一次

最後,除了酒精和咖啡因,媽媽不用太擔心食了甚麼會收奶的食物。要讓身體生產足夠的母乳,最重要還是母嬰合作,放鬆心情和爭取時間休息。產後荷爾蒙需要約 3 個月才能穩定下來,母乳量時多時少是很正常的身體調節反應,有需要時以配方奶餵哺也是很好的方法。

徴羽
筆者夫婦熱愛旅遊,一直想嘗試旅居生活,探索世界。努力多年,丈夫竟然於第一個小孩出生前幾個月,收到第一份海外工作機會,毅然接受挑戰,於 2019 年帶著 5 個月大的初生小孩來到名古屋生活。筆者由沉醉工作的女強人,變成全職媽媽,再極速於當地找到兼職,望能學習育兒之餘,全方位感受當地文化。

書展推介

今年香港書展,*CUP 媒體決定加點奇想,由毛孩帶路,到香港各處遊玩,尋找香港的僅餘或正在消失的味道。我們希望在 7 月 19 日至 25 日的會展中,讓你見到我們的小小心思,以及大大的動物。

巨大化動物
以可愛動物為主,置身於香港各區地標,定必令人重新閱讀香港。

味緣香港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呂嘉俊,追回從前香港叉燒、打冷魷魚等美食的前世,找出食物來到香港的變遷,從味道寫出香港情。

紙上繁花
非一般的遊記,一場場深度文化之行
與故宮專家同遊中國內陸、日本京都、美國加州、紐約
  • 日期:7 月 19 至 25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地點:灣仔會展 1A-E12 攤位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筆者都不再是在香港的媽媽,也不願成為怪獸家長,所以以「筆是港媽」為專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