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

|共67篇|

G20 印度戰略:「新香料之路」抗衡「一帶一路」

在普京和習近平缺席下,G20 峰會週末結束,以東道主印度的收獲最豐厚。印度不但鞏固作為發展中「南方世界」的領導角色,還趁機宣佈建立印度、中東與歐洲經濟走廊,通過鐵路和海路連接,以「新香料之路」(New Spice Route)抗衡以絲綢之路為靈感的「一帶一路」。

孔子還不夠,魯班也來了 —— 中國推海外職訓

截至 2019 年,分佈在 162 個國家及地區的孔子學院多達 550 所,不過近年歐美各國政府擔心孔子學院有中國政府宣傳機構的色彩,紛紛宣佈關閉或作限制。不過學院在非洲、東南亞地區大致上仍受歡迎,還有另一個由中國資助及提供指導的職業培訓項目 —— 魯班工坊正在冒起。與偏重文化課程的孔子學院不同,魯班工坊主要傳授中國技術、提供職業培訓,「華盛頓郵報」形容,魯班工坊是北京溫和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一間中國投資的魚粉廠,為岡比亞人帶來的痛苦

西非國家岡比亞(Gambia)只有面向大西洋的 80 公里海岸線,漁業亦只佔 GDP 2% 左右,魚類卻是當地重要糧食組成部分,國人每年平均消耗約 29 公斤魚,超過世界平均值的 20 公斤。但近年中國投資的魚粉廠在當地生產魚油和魚粉,出口至中國、歐洲等其他地方,正在漁業資源、成本和環境等各方面影響當地社會。

「一帶一路」新機場空難,尼泊爾航空業有安全隱患?

尼泊爾雪人航空 ATR 72-500 型客機,前日在「一帶一路」計劃援建的新機場附近墜毀,機上 72 人全部罹難。事實上,尼泊爾航空安全向來為人詬病,30 年間錄得超過 27 宗空難,有專家指高海拔地形與天氣是致命隱患,印度傳媒亦批評,航空業監管制度的漏洞也是問題成因。

中國工人在非洲,顯露各國民主與獨裁的差異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一帶一路的地方也有中國工人,非洲多國的基建項目更是有很多中國工人。中國記錄顯示,派往世界各國從事基礎建設工作的中國公民,從 2002 年的 7.9 萬人,增至 2019 年的 36.8 萬;當中約 4 分 1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3 分 1 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然而學者 Pippa Morgan 與 Andrea Ghiselli 指出,非洲的民主或專制國家,對大量中國工人的接受程度不一。

【一帶一路】肯雅鐵路:貪腐官員王冠上的明珠

中國「一帶一路」工程,包括在非洲肯雅耗資 47 億美元,興建全長近 600 公里,連接蒙巴薩至烏干達的肯雅標準軌距鐵路(SGR),聲稱可為肯雅創造就業機會,助其轉型為工業化的中等收入國家。但自 5 年前揭幕以來,鐵路受貪污醜聞纏繞,經濟效益亦受質疑,更可能因當地無力償還中國債務而爛尾告終。

日本:正提供一帶一路替代方案

近年,中國的「一帶一路」方略,鼓勵中資企業到非洲投資,又向多國提供鉅額貸款,以增加中國的世界影響力。不過,「一帶一路」為非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造成貪污、勞工剝削、環境污染和債務陷阱等爭議。全球民主陣營正調整在非洲的政策,希望平衡中國日益擴張的影響力。法國外交學院的日本研究專家 Céline Pajon 就在學術平台「東亞論壇」分析,日本正加強在非洲的投資。

美巴關係:相見如同陌路人?

巴基斯坦人口超過兩億,是世界第二多穆斯林的大國,而且是擁有核武的軍事強權,位處中亞和南亞交匯,扮演重要的地緣政治角色。過去,巴基斯坦與美國關係密切,美國會利用當地的軍事基地支援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事。可是,兩國近年愈走愈遠,俄烏戰事爆發時,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更身在莫斯科,「東亞論壇」評論就指,兩國已相見如同陌路人。

冬奧外交:阿根廷加入一帶一路

北京冬奧雖然遭到多個西方民主國家外交杯葛,但仍有部分國家政要出席,其中一位是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Alberto Fernandez)。他是次訪華,更代表阿根廷與中國簽訂戰略關系協議,並宣佈加入「一帶一路」倡議,而中國將為當地帶來超過 237 億美元投資。特羅姆瑟大學政治學副教授 Marc Lanteigne 就在雜誌「外交家」撰文,分析中國與阿根廷的利害關係。

一帶一路:老撾的水壩政治與主權債務危機

老撾是世上少數僅存的共產國家,與強鄰中國關係非常密切。該國在 80 年代就緊跟中國步伐改革開放,但到今天依然是東南亞發展最遲緩的國家之一。中國在 2014 年起推動「一帶一路」計劃,老撾自然「受惠」,開展多個大型基建項目,卻令經濟情況雪上加霜。兩位澳洲國立大學公共政策學者就在東南亞研究平台 New Mandala 撰文,警告老撾正陷入嚴峻的主權債務危機。

塞爾維亞成歐洲最污染國家,錯在中資企業?

近年先後有環保評級反映,塞爾維亞是歐洲最受污染國家,問題還引發示威浪潮,不少人把矛頭指向中資企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生 Vuk Vuksanovic 在雜誌「外交政策」撰文批評,中國資金通過「一帶一路」湧入塞爾維亞,投資項目卻以高污染產業為主,普遍未達歐盟標準,危害公眾健康,而當地政府只管以鐵腕手段隱瞞環境禍害。

中資項目為非洲帶來金錢,也帶來示威?

近年,中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計劃,矢志拓展在全球各地的影響力。其中一個策略是向各地政府提供低息貸款,又或者以國企名義直接在當地興建大型基建項目,非洲是中資機構投資熱點。有人會認為中資項目可以刺激非洲經濟發展,但四名來自荷蘭、瑞士、美國和意大利的學者在期刊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發表研究,指出中資項目所在地區往往更容易爆發示威。

武裝、綁架、自殺式襲擊:旨在將中資趕出巴基斯坦

位於巴基斯坦西部的俾路支省(Balochistan)多年來均有分離主義活動。近年俾路支解放軍等民族武裝力量針對政府的武裝衝突減少,然而「亞洲時報」報道,2018 年起,當地民族主義組織之間,興起反對中國等外部勢力干涉俾路支事務的思潮,並開始改變行動方向,轉為針對中國國民及其利益發動襲擊。

俄羅斯噩夢 —— 中亞、高加索中國化?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部分前加盟共和國的影響力猶在,更視中亞及外高加索地區為其勢力範圍。然而,歐亞民族及宗教研事專家、前美國國務院蘇聯民族事務特別顧問 Paul Goble,日前在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撰文提到,莫斯科現時日益擔心北京會利用其軟實力,驅使中亞及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所在的外高加索地區出現「中國化」(Sinicization)。

中國特色的報道,正悄悄改變全球新聞格局

身為黨的喉舌,自然有責任唱好中國、說好中國故事。不過,記者 Louisa Lim 與 Julia Bergin 在英國「衛報」撰文,指現時中國正借外國記者之口,在其他國家訴說「中國好故事」。她們認為,接受「外判」的外國記者,最終都會在自己的新聞媒體上,用母語放大「中國之聲」。

被武肺衝擊的老撾,讓中國或成最大贏家?

老撾是東南亞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其中一個合作國家。當地經濟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促使該國首次向國際市場發行美元債券,加上原來所費不貲的大規模水利工程,為國家財政帶來巨大壓力。「日經亞洲評論」報道指出,老撾向中國借貸的金額愈來愈多,令中國成為最大貸方,有評論者更認為當老撾無法償還,最終可能需要將基建擁有權拱手讓予中國,以求抵債,或成「債務陷阱外交」(Debt Trap Diplomacy)另一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