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還是前朝好呀

A+A-
款識雖然寫「大明成化年製」,但實物可能是明朝成化,也可能是清朝康熙,或者雍正,或者光緒年製(圖僅示意)。 圖片來源:中國嘉德

最近讀到一些古玩贗品的收藏故事,雖然中國以山寨著稱,但古代的仿造,和今天的偽冒不一樣。

先不要小看「仿造」這兩個字,並非今天「山寨」那樣 cheap。因為古人沒有今天鋪天蓋地的資訊,沒有辦法一板一眼照足每一個細節仿造。很多是憑記憶和印象模仿,加上是手工製造,所以這種仿造品依然是藝術品。

香港舊郵箱。 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s

中國古玩最著名的仿造品,出自清朝康雍乾三代的官窯。這一百三十多年裡大量仿造前明的瓷器,但款識寫的依舊是明朝的年號,其中最常見的是「宣德」和「成化」。

清朝的官窯為甚麼要寫明朝的款識呢?理由眾說紛紜。

有說是康熙皇帝特意向明朝的遺民表示懷柔,任由民間憑此寄託哀思。可是這個說法不夠說服力,因為到了乾隆朝已經是 18 世紀,還有甚麼遺民,甚麼哀思可言?

又有人說,瓷器不是文章制度,大可網開一面 —— 但是民窯可以不管,民間懷念前朝,殺傷力有限;官窯可是朝廷專用,食君俸祿的人都捧著明朝的器物,皇帝能忍嗎?再看香港特區,不是也把那些刻著 GR、ER 印記的鑄鐵舊郵箱視為眼中釘,千方百計要除去?

當然簡單來說,純粹因為明朝的瓷器藝術價值高而已。

將這幾個觀點綜合起來看才有點眉目:明朝前中期官窯瓷器藝術成就高,是天下共識,即使是清朝皇帝也由衷認同。雖然他們有「反清復明」的憂慮,但藝術是藝術,政治還政治,在藝術成就上,清朝皇帝願意服軟,讓給前朝幾分面子。

也可能是「大明成化年製」、「大明弘治年製」的印記,相當於 Breguet 這種名錶,或 Hermes 這種手袋,或香港的白加道、馬己仙峽道這種街名,令人感覺良好。

其實不止如此,因為北宋的官窯瓷器,明清兩朝紛紛都有仿造,但其中珍稀的汝窯,明朝只有宣德一朝嘗試過仿造,清朝也只有雍乾兩朝,而且都在款識上寫下自己的年份。不是為了欺世,而是為了表示自己有資格當繼承人。

繼承器物,其實也是繼承統治權的一部分。清朝取代前明,有一點「冷手執個熱煎堆」,入主北京之後也格外小心謹慎,步步為營,處處要找機會證明自己有資格繼承明朝。宣德成化時代,社會富裕,審美品味好,藝術造詣高,留給後世美好印象。這種印象(或者假象)值得仿造保存,清朝皇帝心裡都很明白。

審美其實是十分勢利的,名聲特別重要。不但清朝皇帝喜歡仿明瓷,晚明的皇帝也一樣,看著自己祖輩的年號和作品,真心羨慕,誠實認輸。

在沒落的時代,創造力低下,審美表達弱,衰敗氣象擋也擋不住。好像清朝的嘉慶、道光朝也不乏仿造品,但是在拍賣市場上賣不出好價錢。據說行家高手一望可見其中的軟弱無力,乾癟淡寡。反而到光緒朝,因為洋務運動之後又富起來,再度興起一波仿造品,也比嘉慶、道光的值錢,只不過這已經是最後的回光返照了。

左圖為明嘉靖青花雲龍紋茶鍾,右圖為清康熙青花火燄八卦紋杯;底書「大明嘉靖年製」楷款。 圖片來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這其中有甚麼 moral lesson 呢?首先是要誠實,大方承認前人比自己好,並不羞家。

前人的好,自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不可複製。前人做得到,自己不一定做得到,但是可以模仿。仿造的好物,依然比原創的爛物,好上一萬倍。

其次,中國古代的皇朝統治,只要不是亂七八糟佔山為王的那些,其實都十分重視道統。新朝向前朝表示尊重,以示自己是正當繼承人,不可以亂搞前朝遺產。尤其是對於一些最好的東西,要格外珍重。

那些最好的東西,無論是宣德爐、成化杯,還是司法獨立、言論自由,一旦你繼承了,也就成了你的家產。誰會不惜一切,盡力破壞遺產呢?只有敗家子,對吧。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