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明朝末年那些事兒,忠臣的價值可堪咀嚼。其時於關外稱霸,對明朝步步進逼的後金大汗皇太極,曾非常忌憚兩個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以及鎮守遼東的名將袁崇煥。崇禎 16 歲登位,即掃除閹黨之首魏忠賢,勵精圖治,是明朝晚期少見的有為君主,大有奮發中興之勢。自薦鎮守邊關的袁崇煥,於寧遠之戰重創後金,加上努爾哈赤負傷不治,更令其威名震遍邊疆。繼承努爾哈赤遺志的皇太極,首先便謀定除去此人。
傳聞皇太極派「無間道」入京,崇禎誤中反間計,遂將返京救駕的袁崇煥革職下獄,最終定其通虜謀反之罪,凌遲處死。後世認為,一代名將含冤慘死,崇禎有如自毁長城,從此明朝無人可破皇太極。不過,當時的情況剛好相反,袁崇煥於生前受盡朝臣百姓唾罵,死後甚至有人恨不得吃他的肉。忠臣伏誅,雖百般唏噓,也未必無因。處死袁崇煥,或是崇禎一生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但袁崇煥之所以被殺,也可能是由於他一生犯下的失誤太多。
戰場上的袁崇煥萬人莫敵,所向披靡,但官場上的險惡,他顯然不善應付。天啟年間,明熹宗少年即位,宦官魏忠賢弄權,袁崇煥勝仗連連,卻被阿諛奉承的朝臣彈劾,唯有解甲還鄉。不過,在廣東投閒置散的日子不長,未幾,崇禎登基,決心整頓朝野,便即剿滅魏忠賢及其黨羽。年輕有為的崇禎,早聞袁崇煥連破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戰績,甚為器重,把他召回京城親自接見,復職並官拜兵部尚書。
兩人歷史上的第一次見面,同時讓袁崇煥犯下人生第一個重大錯誤。現職於故宮博物院的內地著名作家祝勇,便曾於紀錄片「案藏玄機」,深入探討過袁崇煥之死的真相。祝勇著有多本關於故宮的歷史著作,也是多部紀錄片的編導、撰稿人,他擅於在極微細極少數的史料中掌握歷史人物性格,「讓歷史回歸常識」。
據歷史專家解讀,其實這一次的見面才是真正埋下導火線的時機,醞釀了崇禎後來誅殺袁崇煥的最大關鍵。袁崇煥是一個自視極高,不屑隨波逐流之人,中進士,守邊關,大有膽識才略,卻深感懷才不遇,屢遭小人算計。崇禎有明主風範,受其賞識,袁崇煥頗感吐氣揚眉,卻顯得有點樂極忘形。與崇禎首次見面,他即誇下海口,五年內領軍收復遼東失地。豪言一出,崇禎當然大表雀躍,並且讓這位幹勁十足的少主有種成就感,他認為器重袁崇煥是自己知人善任的明智決定。然而,過度的期待卻有著無窮後患,此後被朝臣問及有何平遼良策,袁崇煥只答一句「聊慰上意」,即先逗皇帝歡心,再作打算。其實袁崇煥已知席上失言,但總不能反口跟皇帝表示「講吓笑咋」,樂極生悲無可挽回,如其名句,往後只能「頂硬上」。
血氣方剛的崇禎,將明朝的希望寄托在袁崇煥身上。而當時得令的袁崇煥,正手握兵權和尚方寶劍於邊境部署防線。不過,凡事先斬後奏的袁崇煥,失誤逐漸增加,也顯然是崇禎對他太過縱容和放任所致。袁崇煥自大,崇禎同樣自大,他深信自己有伯樂之眼,袁崇煥則是他慧眼識珠的破金名將,諸般過失都可原諒。即使袁崇煥及後以尚方寶劍誅殺平遼將軍毛文龍,暗中跟皇太極議和,甚至將糧餉賣給降金的蒙古,每一件事都激起朝臣不滿和疑心,但崇禎都忍住不阻攔其主張。
獨斷專行的袁崇煥,一來不善官場政治,極力迴避, 二來恃著得到崇禎重用,並不將謠言閒語放在眼內,更不打算辯白。然而,過度自信的袁崇煥未曾料到,當日排除異己殺死毛文龍,對皇太極來說無疑是少了一道屏障,僅幾個月之後,便在崇禎二年發生己巳之變。皇太極率領大軍繞過袁崇煥在山海關的防線,從蒙古南下直逼京城。防線崩堤,不但令明朝岌岌可危,也令袁崇煥和崇禎的主僕關係瞬間崩塌。當時急騎回救的袁崇煥,選擇了只追不擊的做法,連同過去種種跡象,都令朝廷上下懷疑他早與皇太極串通,引敵入京。崇禎對袁崇煥反目生恨,亦由此而起。
其實袁崇煥並非叛國,而當時的戰略部署也沒有出錯,主守後戰是他一貫的應敵方針。他深知金兵人強馬壯,與皇太極在野外正面交鋒,贏面很小,守城戰對明軍更為有利。所以,袁崇煥一心要跟皇太極打京城保衛戰。當戰線拉長,皇太極久攻不下自會撤退。
戰略上無懈可擊,但袁崇煥從來著眼沙場,未想到身在京城的崇禎。他有忠肝,但作為忠臣,於己巳之變犯下無數大忌。第一,在崇禎眼中,袁崇煥當日聲言平遼在望,如今未有眉目,開了一張空頭支票,反而被皇太極兵臨城下,這讓曾經滿心期許起用袁崇煥的崇禎大感挫敗。其次,當時袁崇煥入宮面聖,為解釋守城的必要,便大力陳述皇太極兵強精銳,明朝軍隊難以迎頭匹敵。作為明朝最顯赫的邊境大將,袁崇煥又一次失言,讓崇禎大感羞辱,同時亦再惹人思疑他與皇太極的關係非比尋常。
最後,是袁崇煥毫無警惕地踩上了古往今來手握兵權者的第一大忌,他自率重兵和部下從邊防返京,此舉甚為魯莽,滿朝文武既恐懼皇太極,同時也忌憚袁崇煥興兵作反。崇禎在失望和受辱之下變得多疑,當時,他並不允許袁崇煥率兵入城休息,而需要駐營於城外。這反應已表達了他對袁崇煥有所不滿和猜忌。
兵荒馬亂間,兩人第二次見面。關係急轉直下,其實崇禎已心中有數,此人有才,卻不可再用。
崇禎和袁崇煥總共見了三次面,每次都大起大落。打退皇太極,袁崇煥第三次面聖,也是最後一次。終於,崇禎翻臉清算舊帳,袁崇煥一夜之間由救駕功臣淪為階下囚,半年之後,他以通敵罪名被判極刑,下場坎坷悲壯。
儘管後世已為袁崇煥平反,恢復其一代忠臣的名節,但兩人之間的恩怨情仇仍有爭論。如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毛佩琦於紀錄片中所指:「袁崇煥剛愎自用,不拘小節的性格,在他私自與皇太極議和及販賣糧草這些失誤中表露無遺。他是行動主義者,對當前戰局能作出即時反應,但與此同時,袁崇煥我行我素,不願跟人磨合。偏偏崇禎同樣剛愎自用,兩人的合作注定只是一段短暫的蜜月。」在放任和恃寵之中,袁崇煥並非無故冤死,而崇禎也未必當真昏庸到墮入反間計,事實上,他對袁崇煥或早已暗隙叢生。過於自信的崇禎,默默助長了袁崇煥的氣焰,一旦反目成仇,便全部成為袁崇煥的過失,像利息一樣要他一次清還。不一定是末世,在辦公室甚至在尋常生活,性情相似並且太有自信的兩個人,結果互相傷害了對方。
崇禎愛才,袁崇煥愛國。有眼光的皇帝遇著有謀略的忠臣,皇太極的忌憚並非多慮,但性格使然,兩人始終無法互補互賴,卻激化了彼此的性格缺陷,也召至明朝的衰落。袁崇煥入獄,剛退兵的皇太極便即揮鞭回頭,兵臨京城,頭號大將祖大壽調兵勤王,並一直與皇太極殊死作戰到崇禎十五年,彈盡糧絕被迫投降。明朝至此,已東風無力百花殘,崇禎十七年,崇禎自縊。與袁崇煥的恩怨,則在幾百年後仍被無數學者和作家細嚼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