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誠品上架「八國聯軍乃正義之師」一書,結果招來「大公報」、「文匯報」口誅筆伐,指涉嫌違犯國安法。1900 年爆發的八國聯軍之役,被認為是中國現代史重要一頁,清政府喪權辱國的表現,加上極為嚴苛的「辛丑條約」,大大加速清政府的衰落。那一年,香港已經是英國殖民地,故在整場戰役中扮演著微妙的角色,「香港軍團」(Hong Kong Regiment)亦有參與其中。
1888 年,英國已經透過「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取得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統治權,並把香港發展成為一個繁華的轉口港。然而,即使香港是英國在遠東商貿的重要根據地,兵力調配依然不足,只有一個步兵營。於是,殖民地防衛委員會(Colonial Defence Committee)向殖民地部和陸軍部提出增設一隊「香港軍團」,以減輕香港防務壓力。這支兵團主要由來自北印度的穆斯林所組成,在 1892 年正式投入任務。
除此之外,英國當時也有招募香港華人入伍,例如設有「廣東苦力團」(Canton Coolie Corps),肩負英軍的後勤工作。根據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鄺智文的考究,在 1870 年代,英軍內部就有聲音,希望在香港組建華人部隊,但遭當時的陸軍司令反對。後來,陸軍部為減省軍費開支,陸續在各殖民地招募當地人投軍。香港華籍英兵亦在 1891 年出現,被編進「香港水雷砲連」(Hong Kong Submarine Mining Company)。
1900 年,滿清爆發義和團運動,在清廷默許下,大批義和團暴民以「扶清滅洋」為口號,恣意襲擊外國人及華人教友,燒毀教堂和西式鐵路。在 6 月,北京使館區也被圍困,包括英國的使節要員。英國皇家海軍中將西摩爾(Edward Seymour)率領 2,000 名聯軍士兵進逼北京,試圖營救,在廊坊被義和團和清軍包圍。後來到 6 月 21 日,清廷以光緒帝的名義向十一國宣戰(西班牙、荷蘭、比利時沒有派兵),最終引發全面戰爭,結果以清廷大敗作結。
聯軍在 8 月中從天津進逼北京時只有約 2 萬士兵,其中英軍僅佔 3,000 人,而日本出兵最多,約 8,000 士卒。在八國聯軍之役開打之際,英國正陷入第二次波耳戰爭,投放了數以十萬計士兵在南非戰場上。故此,英國於這次戰爭中動用了不少殖民地外援。根據鄺智文的研究,當時香港水雷砲連大約有 70 名華籍英兵,他們有參與八國聯軍救援北京使館區的戰鬥。香港軍團同樣活躍於戰爭之中,他們高超的作戰能力,令他們贏得「神氣軍團」(The Swagger Regiment)的別稱。
1902 年,因為成本高昂,英國政府決定解散香港軍團,原有士兵則併入其他印度軍團。1905 年,香港水雷砲連也被重組成「華工程兵」。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在山東威海衛也曾組建華勇營,約有 1,000 名華人士兵。他們紀律嚴明,在八國聯軍之役中屢立戰功,但在 1906 年亦因要節省軍費而解散。後來,英國依然會在山東招募警察,前特首梁振英之父梁忠恩,就是從威海衛來港,為殖民政府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