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馬戛爾尼勳爵的「忽發奇想」

A+A-
大清皇帝前往帳中接待英使,1793 年,William Alexander 繪。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發現一個有趣的歷史細節:原來代表英國出使的馬戛爾尼勳爵(Lord Macartney),在失望之餘,竟然認為,如果中國有一個政治上強大,經濟上有影響力的商人階層,那麼中英貿易之間的困難就會少得多。

不禁啞然失笑。這位伯爵大人,怎會以為中國可以走英國的舊路,藉商業發達之勢,由新興的商人階層去和皇帝分權,在天子朝廷的核心圈子裡,加入代表自己利益的成員,這個想法,對於經歷兩千年帝制的中國,大概和外星人的語言一樣聞所未聞。

但馬戛爾尼為何「忽發奇想」呢?可能是因為他發現南方的商人,從來也沒有去過北京,山高皇帝遠,對於地方的管束鞭長莫及。南京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當地商人可以自己話晒事,甚至可說是整個中國市場的「操盤手」—— 我不懷疑南京的地位,但中國市場到底有多大,無從估計,有多少人口能有消費力,甚至能買得起英國製造的絨布、毛料,這似乎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於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很想在舟山、寧波開埠,以打開南京市場,卻不料橫遭阻撓,因為廣州的地方官決計不肯與南京分一杯羹,廣州是當時中國唯一可以與洋人做生意的地方,用當今的角度來解釋,他們掌握了中國對外貿易唯一的「話語權」,當然不肯與別人分權。

結果呢,廣州這個所謂「對外開放」的貿易中心,反而變成了限制貿易自由的主要推手。這其中轉彎抹角的脈絡,想必馬戛爾尼一時還沒有回過神來。

最重要的是,無論南京、廣州的商業如何發達,或者商人可以決定某個規模市場的運作,最終還是要仰賴官府的旨意,也就是說,商人不能自發組成一個商會,譬如像 1861 年成立的香港總商會那樣的組織。

廣州地方官即使不完全聽北京的話,或者習慣性欺上瞞下,但他們畢竟不可能代表廣州商人的利益,他們只代表自己,他們最擔心的是失去權力,如果有商人越過官府,自把自為與洋人做生意,便以「奸商」處置。

最糟糕的是,商人想要提升地位的途徑,不是擴大本身階層的政治影響力,而是搖身一變,加入官僚階層,亦即「紅頂商人」,但在官僚系統中,商人的紅頂,或是用錢買,或是賞賜得來,地位與金榜題名的職業官僚不能相提並論,根本無法進入政治核心。正如馬戛爾尼在廣州見面的兩名商行買辦,對待自己的官銜非常謹慎,絕對不會在公開場合佩戴珍貴的頂珠,因為怕官吏纏著要他送禮;他們也心知肚明,最好不要炫耀自己「用一萬兩銀子」買來的這種榮譽。

無奈回英國之前,馬戛爾尼邀請兩廣總督長麟共晉早餐,想藉此機會,把東印度公司的專員介紹給廣州的高級官員,包括廣東巡撫和海關監督等,長麟很吃驚,反問他:這些商人難道有那麼重要嗎?

馬戛爾尼長途跋涉,多番阻滯才到達北京,當然是空手而回,從北京到廣州,各級官員都用同一番説辭打發他,但他鍥而不捨,臨走時又遞了一份照會:要求允許東印度公司的船直接在黃埔港停泊、讓英國商人買地擴大代理行、不必每一次都請求官府批文便可以聘請工作人員(譬如水手和搬運工)、使用統一標準的度量以避免爭端等等,但大清的官大人只當他發噏瘋,要過多半個世紀,等炮聲響起,他們才總算聽見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