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有減肥經驗的人都試過生酮飲食,強忍口腹之欲,減少甚至不吃碳水化合物,以加快變瘦。但近日有研究顯示,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LCHF)的「類生酮」飲食,可能與較高水平的壞膽固醇有關,增加罹患動脈阻塞、心臟病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減肥
|共40篇|
追求 IG 的「完美身形」,男孩們易飲食失調
當愛美不再是女性的專利,飲食失調也成為男性的噩耗,尤其是年青小伙子。現時在美國,愈來愈多男孩因此入院。社交媒體上所謂「理想身形」的影像,更驅使人盲目「操肌」或「瘦身」。但礙於社會對兩性的刻板印象,他們的病情多被忽視,最終病入膏肓而不自知,失去健康以至夢想。
「疫症肥」:怎樣才擺脫團脂漩渦?
疫情持續超過一年,全球間歇實施居家令,上班族大多在家工作,有人趁這段時間努力鍛鍊身體,亦有人因而疏於經營外表,更藉由放縱飲食以排解焦慮與無聊,直至正常生活逐步回復,才赫然發現磅數大增。受惠於此「疫症肥」現象,美國減肥飲食行業生意額大幅増加。
有伴侶相伴,減肥更容易?
肥胖是最常見,也是最難解決的健康問題,在減肥的路上,不少人屢戰屢敗。原來,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可能是擁有另一半。近日就有研究指出,若與伴侶一同減肥,效果會更佳。
請在飯前看:斷食有益身心
近年西方流行「斷食」減肥,從節食再進一步至斷食,不少斷食愛好者大讚功效神妙,但當中科學原理為何?日本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初步認識當中關連,並且認為斷食的健康益處可能比先前意識到的更廣泛,更厲害。
疫後發胖買新衫,時裝網店生意興隆?
凡事有失必有得,在武漢肺炎大流行之下,此話同樣準確。過去數週,美國實施封鎖令抗疫,人人被困家中,乾脆整天穿著運動褲,狂吃零食打發時間。結果他們失去了自由,卻得到了十幾磅脂肪。如今準備重新出門,襯衣勉強才扣起來,牛仔褲再也穿不下。即使多數人決心減肥,也非一時三刻辦得到。大碼服裝遂成這段過渡期的恩物,一些時裝公司在疫後反而生意興隆。
全無副作用的逆齡減肥丹,有望誕生?
過胖問題困擾全球 39% 成年人,心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都是健康大敵。但改變飲食習慣、多運動,對許多人來說都絕非易事。能不能吞粒藥丸就自動減重?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Virginia Tech)的研究團隊就研發出一種消脂分子,除了成功替受試老鼠無痛減重,還有望治療多種慢性病。團隊希望盡早把研究結果套用至人類身上,令減肥成為輕鬆事。
用法例令人民抗肥,這國家做到了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自 1975 年,全球肥胖人數增加接近 3 倍,逾 19 億人超重,幫助人民減肥成為政府一大棘手問題。英美兩國徵了糖稅,汽水銷量下跌幅度不太大。但在過半人口超重的南美洲,智利成功使含糖飲料銷量減近 4 分 1。究竟當局有何法寶,說服民眾遠離垃圾食品?
歲月催人肥?
除了皺紋外,脂肪亦是典型的歲月痕跡。人愈老愈難維持身形苗條,是不是因為年紀大就「懶惰」、「貪吃」、「少活動」呢?學術期刊 Nature Medicine 近日刊出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的研究,發現發福的原因跟脂質更替(Lipid Turnover)隨年紀而減慢有關。
努力做運動,體重卻不見減輕?
做運動後總會頓覺「quota」大增,可以大肆吃喝?正是這個錯誤觀念,反令多數人吃得比運動消耗的多。事實是,哪怕只是多吃一小口,也足以令體重增加。根據最新的運動減重研究,希望以健身減肥的人,往往適得其反。
擊敗 Jamie Oliver,減肥食譜出版首週破英國銷售紀錄
一本由美食博客推出的減肥食譜,甫一面世,便轟動全英國,短短 72 小時之內,已破天荒賣出超過 21 萬冊,擊敗市面上任何政治書和名人回憶錄,成為有紀錄以來首週銷量最高的非小說類書籍。
飲食時間決定你的肥瘦
常會聽見有人說:「最近經常很晚才吃飯,所以變胖了。」可見保持身形苗條的飲食,重點不僅在於食物的熱量以及各類營養,進食的時間亦尤其重要。近日英國廣播公司有專文直接指出:「你吃飯的時間如何,你的腰圍數也必如何。」
減肥之外,斷食是否有健康益處?
對一些人來說,減肥可能是世上最困難的事。近年興起不同種類的斷食法,成為減肥人士的新出路。美國網媒 Vox 報道,斷食法雖然流行起來,但背後的科學研究仍在起步階段。除了減肥,斷食法是否有其他健康益處亦值得重視。
人造甜味劑真的更健康?
軟性飲品生產商過去標榜無糖或低糖的汽水,似乎是嗜甜卻又怕肥一族的替代選擇。50 多年前,由於沒明顯副作用,人造甜味劑(artificial sweeteners)獲商家大力推薦。但隨著人們對食品添加的化學物有所懷疑,人們對零卡路里的人造甜味劑究竟能否有助減肥、會否引起其他健康問題一直爭持不下。近日,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報告便指出,沒有證據證實糖替代品的健康益處,且不能排除潛在的危害。
瘋狂節食法簡史
時裝有潮流,飲食法也有。美國馬歇爾大學醫學教育副教授兼家庭醫生 Sydnee McElroy 形容:「每隔 5 年,我們就會面臨攝取營養和飲食方式的轉變。」正如 90 後看到廿年前明星的衣著打扮時笑不攏嘴,一些古老或過氣的「健康」餐單也叫我們嘖嘖稱奇。McElroy 與丈夫 Justin 合著的著作中,簡述飲食史中一些「離奇」節食手段,有些實在啼笑皆非,有些卻是恐怖瘆人。
5 個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的徵兆
有說飲食中若有過多碳水化合物會易肥,少吃是否就有助於健康?事實相反,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過低可能會出現副作用,但攝入量怎樣才叫低?澳洲營養師及營養學家 Susie Burrell 最近就在她的個人網站上,羅列出碳水化合物水平太低會出現的徵兆。
瘦身成功後,脂肪去哪兒?
除非天生麗質,否則減多減少也好,都可謂一項壯舉。惟鮮少有人過問,悄然消失的磅數都往哪裡去了。即使問上逾百名醫生、營業師和健身教練,98% 都答不出所然。很多以為脂肪轉為能量,但這違反質量守恆定律;有些人猜想脂肪變成肌肉,可這沒可能發生;小部分估計經排泄流出體外,然而這也不正確。那瘦身成功以後,脂肪到底去哪兒?
陶傑:Fat 和 Obese
西方的政治正確已經將這兩個字列為禁忌。評論一個「肥」會被指為法西斯,至少也叫做「Fat-Shamer」。是醫學界將 Obesity 列為病症,而不是專欄作家或電台名嘴。寫作人和播音人只是為醫學專家向平民用生動通俗的方式講述癡肥的壞處。但往往醫生不會被辱罵為「法西斯」,在前台的寫作人卻會。
矽谷斷食潮:斷食如何駭進你的身體
如果問 Evernote 前總裁 Phil Libin 人生最重要的決定為何,「開始斷食」絕對排得上頭三位。事實上,斷食法在矽谷興起多時,而且對比坊間流行的 5:2 輕斷食,矽谷人變本加厲,將斷食期延長至 8 天之多。對他們而言,斷食不但為了減磅,而是企圖勝過身體原有規律,以提升生活及工作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