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敏:馬拉松跑道上的故事

A+A-
第 25 屆渣打香港馬拉松。 圖片來源:路透社

又一年香港馬拉松。今年我沒有甚麼特別的參與身份,不過單是從這個體育圈子的氣氛,也確實感受到這項香港體壇盛事。

這是第 25 屆渣打香港馬拉松,有海外跑手重臨,37,000 位報名跑手中有 34,783 位出賽,出席率是 94%,屬歷年之冠。

香港馬拉松,從來除了看全馬、半馬、10 公里賽事中,有甚麼跑手封王稱后,又有哪些本地跑手力壓群雄,一些個人的故事也特別有意思。

不意外賽後社交媒體上出現一堆「洗版」貼文,今年我又有不少朋友參賽,除了一些頂尖或星級運動員外,其他業餘的跑手朋友,看到他們的分享,實在為他們高興,好像一直見證著他們蛻變。

有一位最近重新認真聯繫的朋友,我認識他時本身是打籃球的,後來好像因為膝傷沒有繼續打波,當時我就暗自為他感到可惜。輾轉數載,最近跟他見面,原本已是運動型的他,輪廓依舊,但練成黝黑鋼條身型,明顯是跑手的樣子。一談之下,原來他近年轉戰跑界,接著看他不時在社交媒體分享清晨(可能是 6 點左右)與跑友練習,包括那些準時到但不見人的「人呢?」相片…… 今次比賽,他順利達成目標,也晉身「超級千金先生」(見下文),我看到朋友找到另一條運動路並重新踏上,他也許不知道我為他有多高興。

另有一位朋友,今屆是他第二次跑全馬。經過上次經驗,他今年更懂調節速度和分配體力,也比之前更有決心,結果成功造到 sub 3(3 小時內完成)。他說當初開始跑步只為怕過重,本來連跑 1 公里上下也覺累,如今亦成了一個「sub 3 跑手」。

還有更多挑戰自我,意想不到的跑手故事。又有朋友擔任配速員(pacer),以穩定速度跟跑手同跑,時而給予鼓勵互動,助對方達到一定的時間目標。為他人而跑,也是給自己的目標與挑戰,看到跑手們的感謝及他本人的滿足感言,再一次開心見到朋友發展出另一個運動身份。

亦有前記者行家,分享他們當年的工作小隊,如今各有新崗位,有成為攝影師、有從事其他工作,當然也有人繼續留守體記崗位,這次再聚頭,已經各有成長。也有朋友跟工作團隊做啦啦隊,同樣找到樂趣。

為紀念第 25 屆賽事,冠名贊助的渣打銀行提高獎金鼓勵本地跑手。在「第 25 屆馬拉松特別獎勵計劃」下,所有於 3 小時(sub 3)及 3 小時 30 分(sub 3:30)内完成馬拉松,參與香港永久性居民男女挑戰組的跑手,均可獲特別奬金 10,000 港元,結果分別有 151 位男跑手及 66 位女跑手晉身成為「超級千金先生」及「超級千金小姐」,獲特別鼓勵。

今屆馬拉松賽事天氣潮濕,不論跑步或工作都不容易。一個賽事或活動,可以有很多討論點,但就個人而言,每個人的經歷都交織出整幅大故事。人生就是一條跑道吧!我們都是寫著自己故事的運動員。今次出戰 10K 的「發哥」周潤發,說到會否轉戰半馬或全馬時,幽默表示「遲幾年先,等我大啲先,而家仲細!」哈哈,大概是吧!反正,我們都還有跑下去的不同原因與可能。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讀社會學的多棲體育人,媒體和企劃創作人,體育節目主持兼旁述、司儀,曾主持 2020 東京奧運直播和其他不同節目及活動;軟式曲棍球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亦從事文字工作,兼任講師;相信文字,忠於創作,熱衷於遊歷。帶著「漫遊者」的目光,跟大家用不同角度認識體育,也從體育走出去探看世界。

關於曾詩敏:www.tsangsm-vien.com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sangsm.v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