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跑馬拉松,會發生猝死事件?

A+A-
2014 年倫敦馬拉松上,有跑手需要接受救護服務。 圖片來源:路透社

馬拉松賽事結束,參賽者能挑戰成功,著實可喜可賀,然而,時有發生的猝死事件,卻令人惋惜。除香港外,這些不幸亦曾在外國馬拉松賽事中發生。2014 年,「福布斯」的藥物及保健專欄作家 David Kroll 博士便撰文, 提出部分跑手可能患有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HOCM)。

Kroll 留意到,2014 年在英國馬拉松及美國半馬拉松賽事中,共有 3 人猝死。3 位死者均相對年輕,分別為 42 歲的馬拉松跑手 Robert Berry,以及半馬參賽者、35 歲的 Derrick Lee Myers 和一名 31 歲男子。Kroll 在他們的死因報告發現另一共通點,就是在剛抵達終點,或接近終點時猝死。

不少心臟病學及運動醫學的研究,均圍繞馬拉松比賽出現的猝死事件。Kroll 解釋,因為這類情況罕見且不可預計,箇中原因仍未釐清。有研究推算出每 10 萬名馬拉松跑手中,便有 0.5 至 2 宗死亡個案,死亡風險遠低於多數日常活動。

儘管如此,一旦不幸發生,往往對死者家庭及社區帶來打擊。部分原因在於大眾普遍認為,即使參加馬拉松比賽的只是業餘跑手,其身體狀況亦理應處於良好狀態。另外,如上所述,猝死的跑手通常比較年輕。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的心臟病學專家 Peter A. McCullough 博士便提到:「假如一個青少年,或 20 至 30 多歲的人突然死於體育賽事,常見的原因都是 HOCM。」

HOCM 是指左心室的心壁中異常增厚,導致心臟泵血時,難以將血液泵出被厚壁阻塞的位置,引發心室顫動。而在馬拉松比賽期間,一旦發生出現心室顫動,便需在數分鐘內使用除顫器,但即使每個水站均附有除顫器,亦未必能趕及送到跑手身邊,故 HOCM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點,往往成為跑手猝死的主因。

2012 年倫敦馬拉松,30 歲跑手 Claire Squires 於終點前不足 1 英里出現心律不正,最終搶救無效。事後,公眾到場獻花悼念。 圖片來源:Oli Scarff/Getty Images

那麼,可否預先為 40 歲以下人士檢測心臟,避免 HOCM 發生?雖然 McCullough 表示,HOCM 可由心肌細胞所需的蛋白質遺傳異常引發,但 Kroll 補充,HOCM 僅在人們青春期間開始發生,故無法在出生時檢測得到。要在日後預防,McCullough 建議人們可作心臟超聲波掃描,成功檢測機會達 75%。

除了 HOCM,McCullough 提出另一項由心臟疾病引致的死亡可能性 —— 菲迪皮德斯心肌病(Phidippides cardiomyopathy)。此病以歷史上的馬拉松先驅,菲迪皮德斯命名,病發原因與持續、長時間的運動有關。持續劇烈運動時,心室過度及重複拉伸、運動期間大量泵血液,導致心臟的疤痕組織(scar tissue)隨時間不斷增加,心臟處於超負荷狀態。

McCullough 形容:「假如跑 20 至 40 分鐘,那沒問題,身體構造允許我們如此。但當你連續跑 4 個小時,約 4 分 1 人的心臟會無法負擔,心室開始擴張,這是心臟的求救訊號。」有研究指,3 分 1 的馬拉松運動員,便曾因此有右心房及心室擴張的經歷。

運動有益身心,但馬拉松為業餘跑手心臟帶來的風險亦不可忽視。有志參賽的各位,不論是否比賽在即,平日注意個人健康,定期作身體檢查,仍是防患未然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