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會在人群中傳播,甚至由野生動物跨物種感染人類,偏偏患者只能逐個接受治療,或事前逐個接種疫苗。假如有一種疫苗,接種後可以像傳播病原體一樣,在宿主體內複製抗病能力再傳播,甚至有機會在傳染病爆發前先行阻截動物傳人。不過,要研發這類自我傳播疫苗(self-spreading vaccine),目前仍有不少爭議。
研發
|共10篇|
新年抗疫新希望:口服藥
疫情嚴峻,然而若不幸中招,現在已有藥可食 —— 當然香港目前還未有。美國、歐盟、加拿大、澳洲、以色列等部分國家及地區,已先後批准使用新研發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特定患者。雖說代表治療的口服藥物不能替代預防的疫苗,但西方媒體認為,口服藥面世將改變疫情大流行的境況,科學期刊「自然」就有報道解釋,為何科學家將研發新藥視為抗疫希望之一。
古巴經濟陷入困境,卻能研發出疫苗?
古巴診所門上張貼的仍是手寫指示,燈也一直關閉以節省電力。在此頹像下,當地醫生卻聲稱能提供最先進的武肺疫苗。面對如此經濟困境,究竟他們如何能夠研發出自家疫苗?
抗中的疫苗角力戰
中國承諾,將向 53 個國家無償提供武肺疫苗。卡塔爾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報道,中國向外國提供疫苗的同時,國內接種數字卻遠低於輸出量約 10 倍;外界質疑此舉為其疫苗外交政策。另一方面,英國「金融時報」指,美國正同日本、印度及澳洲合作,制定向亞洲國家分發疫苗的計劃,作為中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擴展影響力的戰略應對。
從月球回到地球:登月技術的日常應用
美國太空人首度登月已超過半個世紀,但阿波羅計劃並沒有止於登上月球,當初專為登月研發的創新技術,最終都在地球上為人類的生活而服務。
疫情催生自造者經濟,日本一人製造商崛起(下)
近年來,一人製造商的環境架構日趨成熟。由於與電腦連結的 3D 打印機普及,省去開模追加成本,這些主因,「讓多樣性、複雜性與靈活性得以實現」,情報科學藝術大學教授小林茂指出。
疫情催生自造者經濟,日本一人製造商崛起(上)
在 COVID-19 疫情下,多人聚集在同一個場所工作的習慣受到質疑,愈來愈多自由工作者藉群眾募資接下工作。這當中,開始出現有力的自造者(Maker),能夠不靠單次熱賣商品,成功延續商業模式。作為革新搖籃,自造者帶來新的工作方式以展現抱負與能力,也再一次受到矚目。
假若有了疫苗,要如何分配?
而無論疫苗於何時何地研發成功,接下來的問題,亦將是「如何分配」。
每 9 個月就發佈一種新商品!SONY 重拾技術榮耀
9 月 18 日,首度以媒體和投資者為對象,在東京大崎的技術展示會「科技日」上,SONY 發表了為長期研發鋪路的成果,公開 11 種新技術。吉田憲一郎表示,絕大部分都是「提升時間與空間價值的技術」。
不務正業?SONY 從娛樂改為保障兒童牙齒健康?
一說到 SONY 的技術,大家就會聯想到電視、智能手機等電子業的相關事業。過去看起來關聯性低的電影等娛樂、金融事業,現在將有愈來愈多機會,積極活用到 SONY 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