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車崛起的年代,鋰(Lithium)的重要性無可比擬,全球供應短缺下,與鋰相關的合成材料價格更是愈升愈貴,令鋰這種被形容為「白色石油」(white petroleum)的新能源基礎建設支柱,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但同時卻漸漸引起一些健康隱患,甚至國家安全憂慮。
電動車
|共26篇|
中國壟斷電動汽車電池產業?
提起電動汽車,必然想到 Tesla。Tesla 雖然是美國企業,但現時其在上海工廠在生產的汽車數量比加州更多。英國「衛報」報道更指出,部分驅動電動汽車的電池也是中國製造,而促使電池供電的礦物,亦多由中國公司在其他國家開採提煉。
如何滿足未來電動車電池需求?
在疫情之下,去年全球汽車整體銷情低迷,惟電動車銷量不跌反升,大增 41%。一些傳統汽車巨頭更拋出停售燃油車的時間表,例如通用汽車宣佈到 2035 年停售汽油動力和柴油車型,德國 Audi 亦計劃到 2033 年停止生產此類汽車。電動車浪潮乘全球減碳風潮聲勢浩大。電動車的核心是驅動四輪的電池;而要滿足未來電動車的需求,關鍵是要有充足的稀有金屬供應及建立電池回收鏈。
Tesla 最大競爭者:固態電池
福士汽車電池中心負責人 Frank Blome,將固態電池形容為鋰電池的末日。
為何電動車電池將會更易起火?
當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市佔率首次超過了柴油車,突破 20% 大關後,急速上升的成長曲線讓電動車前景一片看好,除了領頭羊 Tesla 股價一路飆漲之外,上下游供應鏈也隨之水漲船高。然而,電池技術局限帶來的問題,可能會減緩電動車普及的步伐。
轉型潔淨能源,聚焦礦物供應?
要實現「巴黎協定」減排目標,各國必須著力轉型潔淨能源。國際能源署警告,由於電池、太陽能光伏板和風力渦輪機需要大量金屬,礦物價格高昂可能會減慢潔淨能源的過渡。
電動車銷量增多,如何有助減碳排放?
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能源署」上個月發表 2021 年的全球電動車概況報告。數據顯示,即使去年在疫情之下全球汽車整體銷情低迷,下降 6%,電動車銷量卻增加 41%。全球售出約 300 萬輛電動車,佔汽車總銷量約 4.6%。而要使電動汽車充分發揮其減少碳排放的潛力,關鍵之一,是電力系統亦要減碳。
華文華武:Tesla 的環保,只是假象?
雖然 Tesla 食正 ESG 大趨勢,前景大好,在資本市場如魚得水,但研究報告曾指出,這間公司並非如想像中環保,電動車充電時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以整個生命週期計算,碳足跡隨時比傳統汽油車更多。
Tesla 翻身之道二:常人沒有的「終局思維」
馬斯克之所以能用終局思維帶領 Tesla,除了眼光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善用資本市場的力量。
Tesla 翻身之道一:開放專利、摧毀自己的護城河
一年前,Tesla 是一家慘到連廁紙都要控制使用量以節省開支的公司;如今,它被看好市值將會超過 2 萬億美元。為甚麼一家曾經跌入地獄深淵的公司,會在短短一年間獲得市場截然不同的評價?答案是其超級開放性。
恒馳未來,即中國電動汽車未來?
以前談及電動汽車,美國的 Tesla 可能是人們首先想到的品牌。最近恒馳汽車「洗腦」廣告面世後,不單其品牌恒大汽車馬上為人熟知,旗下的「恒馳一二三四五六」亦瑯瑯上口。新款汽車尚未在本港正式發售,已預先大賣廣告,這種大量投放資金的舉措,並非一家中國電動汽車廠獨有。然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變得僧多粥少,甚至沒有一家大型製造商現時能轉虧為盈。新能源汽車產業在中國發展蓬勃,但亦要步步為營。
陶傑:全球汽車業的末日威脅
日資在英國有逾 1,200 家工廠,看中兩點:一是英國工人勤奮,二是英國是歐盟的一員,享有共同的關稅優惠。日本的企業無法忍受南歐人懶散的工作態度。身為歐盟中最大的英語國家和君主立憲國,英國退歐,也令日本感到徬惶。但日產之準備撤出英國又不止一個原因。
陶傑:只是九牛一毛
中國官員聲稱,獲得此數據,目的是「改善公共交通」、基建計劃完善、促進「工業發展」,以及「防止欺詐」。但西方專家認為此等資料可用作追蹤每一輛汽車的車主私隱行蹤。
減排其中一塊拼圖:氫燃料
法國早前提高燃油稅,觸發「黃背心運動」,弄得一頭煙,環保政策與窮人生計或相抵觸。應對全球暖化,減少溫室排放猶如 21 世紀的「顯學」,減排需要科技、經濟、政治的相互配合。加強利用氫燃料,也許是減排的其中一塊拼圖。
鷸蚌相爭,豐田得利?日本車企轉戰中國市場
中美貿易戰局勢緊張,全球經濟體系都陷入風雨飄搖的不穩定狀態。受加徵關稅的預期影響,日本對美國出口貿易轉趨疲弱,跌勢於 7 月進一步擴大至 5.2%,其中,日本汽車對美國的出口量跌幅達 12.1%。但在爆發貿易戰的同時,中國則繼續對美國以外的海外車企熱烈招手,自 7 月起大幅下調進口車及零件關稅,由 25% 降至 15%,此消彼長下,成為日本汽車製造商進入中國的最有利時機。
超人也有失意時:Tesla 最大規模裁員
曾被無數媒體譽為現實世界的「鐵甲奇俠」,一手掀起電動車、太陽能城市和民用火箭等科技潮流的 Elon Musk,剛剛作出一個相信是他人生最慘痛的決定。日前,Elon Musk 以電郵向其創立的電動車生產商 Tesla 宣佈,公司將會大幅裁減 9% 員工,即超過三千個職位,以便重整架構,盡早達到生產目標和實現盈利。
柴油車發源地也禁柴油了?
隨著德國聯邦最高行政法院於二月裁定,各市有權禁止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柴油車於市內行走,以改善氮氧化物排放對空氣質素做成的破壞,漢堡市率先頒佈局部性的柴油禁令。德國地球之友漢堡市領導人指:「在這個柴油國度裡,禁令是象徵性的一大步。」然而,對汽車大國德國來說,禁止柴油車不啻是環保議題;倘若漢堡市成為全國各地的「楷模」,禁令將為國內汽車生產工業帶來深遠影響。
從吸塵機到電動車,Dyson 的抗污染大計
James Dyson 宣佈要進軍電動車市場、2020 年要推出第 1 台電動車時,不少人以為他在開玩笑。這個將畢生心力都投入在研發吸塵器、開創家電新藍海的科技狂人,思考的竟然不是如何交棒退休,而是再掀起一場新革命。吸塵機的下一步為甚麼是電動車?兩者看起來毫無關連,而且技術含量相差十萬八千里,但 James Dyson 認為,吸塵器與電動車有一個共同的使命,很一致,就是「抗污染」。
百歲 Panasonic 放下民族驕傲,把未來交在 Tesla 手裡
松下(Panasonic)現任社長津賀一宏在接受「東洋經濟週刊」專訪時曾說,Tesla 的品牌力很強,是美國年輕人嚮往的車,沒有一家公司像它一樣,只要產品做出來就賣得出去,「我們要和 Tesla 一起成長,這是基本中的基本。」
共享巴士出爐,能與 Uber 一戰?
大眾汽車」亦於本月初宣佈,旗下 Moia 將推出 6 人全電動小巴,用戶透過應用程式叫車,讓程式整合各人的目的地,使有相近目的地的用戶能夠共享服務。電動小巴可行駛達 300 公里,車內配有 USB 插口、閱讀燈和 Wi-Fi。Moia 行政總裁 Ole Harms 表示,200 輛「大眾電動小巴」將於 2018 年下半年在德國漢堡正式落地,其後會擴充業務至 1,000 輛,並出口電動小巴至其他歐洲城市及美國。Harms 預料,大眾電動小巴營運後,2025 年的行車量能減少逾百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