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眾的環保意識提升,近年不少人轉投電動車行列;而相比傳統燃油汽車,電動車充電亦比入油便宜,這些好處皆吸引車主換車。不過,車主漸漸發現新車有個缺點 —— 一旦發生意外,維修成本極高。為何維修電動車那麼貴?
電動車
|共50篇|
對於電動車,美國人有點顧慮
2022 年全球銷售的汽車中有 10% 為純電動車,比 5 年前增加 10 倍。今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預計將超過 1,400 萬輛,比去年又增加 35%,創下行業新紀錄。「電動車是交通的未來」成為不少分析人士近年的論調;但對美國人來說,將傳統燃油車換成電動車的速度沒有那麼快。
Ryan Fung:歐美要搶電動車電池生意,中國石墨不會墨守成規?
中國商務部在 2023 年 10 月 20 日宣佈一項新政策,從 2023 年 12 月 1 日起對「石墨」實施出口管制。今次做法,是要收緊對國家安全重要的物品的貿易,再次出招與外界打資源戰,在電動車電池問題上,與外國「拗手瓜」。
三菱汽車撤出中國,全因電動車業務落後?
三菱汽車在 2012 年與中國廣汽集團(GAC)合資成立廣汽三菱,主要在當地生產燃油車,但近年中國汽車市場迅速轉向電動車,令三菱燃油車 2022 年銷量跌至高峰期的 5 分之 1。面對在中國銷量持續低迷,該公司董事會日前正式決定撤出中國。有分析指,日系汽車公司在中國,除了未能順應潮流生產電動車迎合市場所需之外,同時亦要應對強硬國策。
Ryan Fung:印度 ESG 投資的三個著眼點
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碳排放的國家,如果要進行 ESG 投資,似乎也需跟中國一樣需要留意很多細節。花旗分析員近日就發表一份清潔能源報告,提到再生能源、電動車、綠氫等領域,值得關注。
比亞迪攻不下日本市場,進軍歐洲也受阻
中國電動車生產商比亞迪近年拓展海外市場,其推出的 Dolphin(海豚)電動車系列在香港掀起熱潮,並計劃在日本市場銷售,但日本一直是比亞迪難以攻下的市場,旗下 Atto 車款今年在日本只賣出 700 輛。而歐盟對中國補貼電動車展開調查,將對電動車行業帶來甚麼影響?
【零碳歐洲】要全面轉向電動車,政府還能做甚麼?
歐盟承諾至本世紀末,將導致全球暖化的污染由 1990 年水平減少 65%,並至 2045 年實現淨零排放。風力發電和關閉媒電廠等措施,目前已大幅削減供電的碳排量,惟道路運輸的排放量始終穩步上升。
欲成電動車新王者,比亞迪必須面對的不安要素
比亞迪能否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除了過去一直強調的技術研發和海外拓展作為增長戰略外,還將採取新策略,那就是「品牌的多元化」。
電動車大混戰展開,比亞迪還能留在「勝利組」?
比亞迪在 2022 年度財務報告中,刷新了歷史最高的營收和淨利。純電動車(E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累計銷售超過 185 萬輛。而它信心滿滿,為 2023 年所設定的目標,是總銷量最多達到 360 萬輛,等於要翻近 1 倍。如果像過去比率一樣,純電動車佔新車銷量將近一半,那光是純電動車就將達近 180 萬輛。這個目標是否可能實現?
賭上全固態電池,日產:「這是改變遊戲規則的關鍵!」
智能工廠的存在,其實是為了提高秘密武器:全固態電池的生產效率。日產認為,全固態電池起火風險低,能量密度高,將是「改變遊戲規則的關鍵」,是公認最有潛力的新一代車載電池。它將帶來巨大變革,例如延長電動車續航距離、縮短充電時間等。
建構零事故生產線,日產挑戰 Tesla 龍頭地位
日產在 2010 年推出全球首款量產電動車 Leaf 之後,經過了約 11 年,才推出後繼的 Ariya。最新的電動車款,則是去年 6 月推出的輕型電動車 Sakura,還在年底拿下「日本年度風雲車」頭銜,3 款車皆創下銷售佳績。
細車換大車:歐洲人告別小巧四輪
電影「職業特工隊:死亡清算上集」那段羅馬追車,湯告魯斯駕駛改裝後的 Fiat 500 風馳電掣,觀眾看得刺激興奮。福士甲蟲車、Austin 迷你車和雪鐵龍 2cv 等小車,早就是深入民心的歐洲文化標誌,但據「經濟學人」報道,雖然歐洲家庭數目減少,家庭規模也愈來愈小,但路上行駛的私家車卻愈來愈大。
屢捲污染醜聞,比亞迪電動車進軍香港可行嗎?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指港府計劃在 2027 年前引入電動的士,比亞迪是合作夥伴之一。不過有聲音質疑比亞迪車的品質;湖南長沙比亞迪工廠去年又傳出污染問題,造成工廠附近兒童身體不適,觸發居民集體抗議,對汽車品牌乃至其進軍國際市場,或多或少都有影響。
日本電動車,為何落後於國際市場?
豐田、本田、三菱、日產、凌志,日本品牌在國際汽車市場向來佔一席之地,其混能車更領先全球,但在 Tesla 引領的電動車(EV)市場,日本品牌卻近乎不見影蹤;當電動車在全球市佔率約 13%,在日本卻只佔 2%。究竟原本領先的日本車廠,為何落後於電動車市場?
Ryan Fung:沒完沒了的電動車產業大混戰
電動車產業鏈的經濟價值龐大,珠玉在前,各國自然垂涎覬覦,各出其謀去提高這個產業的入場門檻,爭取最大利益,繼續利用 ESG 概念打氣候貿易戰。
中國電動車搶佔東南亞市場,下一步是攻略歐洲?
新年想有新氣象,不少車主或正考慮更換座駕,包括轉開相對環保的電動車。過往由於它們價位偏高,讓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卻步。但「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隨著東南亞多國提供補貼,相對便宜的中國出品成為搶手貨,威脅在當地汽車市場處於領導地位的日本車廠,甚至準備爭奪歐洲市場。
鋰電池沒有將來?人類儲能科技最新預告
無論是電動車、手提電腦還是手機,鋰離子電池無處不在,但卻未必能夠應付未來龐大的需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報道,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鐵空氣電池等新儲能技術,最近陸續取得突破,它們將如何改變我們生活?如何迎合環保市場需求?
電子迷你車:道路革命新方向
現時每年大概有 130 萬人命喪於交通意外,是年輕人的頭號殺手。同時,交通運輸亦佔全球約 17%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車輛停泊也佔用了大量用地,是很多地方樓價高企的元凶。於是,各國都持續改善交通規劃,以應對一連串的社會和環境問題。電子迷你車興起,可能為道路改革提供新方向。
Ryan Fung:氣候貿易戰中歐美為電動車鬩牆
氣候危機催生大量新行業,大國想盡辦法重新瓜分利益,之前介紹過歐盟借碳關稅出招,現在亦有美國透過電動車補貼,打一場「氣候貿易戰」,漸漸開始惹起各國的不滿聲音。
困境激發創意:委內瑞拉土產電動車
馬拉開波(Maracaibo)曾是委內瑞拉數一數二的產油地,但受到長期燃料短缺及停電問題困擾,兩名本地企業家被「逼出」創意。他們受直線競速賽(drag racing)啟發,以高爾夫球車為基礎進行改裝,變成經濟實惠的電動車及太陽能車,希望讓居民免卻高溫下步行之苦,甚至成為全球能源危機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