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產業鏈的經濟價值龐大,珠玉在前,各國自然垂涎覬覦,各出其謀去提高這個產業的入場門檻,爭取最大利益,繼續利用 ESG 概念打氣候貿易戰。
電動車
|共36篇|
中國電動車搶佔東南亞市場,下一步是攻略歐洲?
新年想有新氣象,不少車主或正考慮更換座駕,包括轉開相對環保的電動車。過往由於它們價位偏高,讓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卻步。但「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隨著東南亞多國提供補貼,相對便宜的中國出品成為搶手貨,威脅在當地汽車市場處於領導地位的日本車廠,甚至準備爭奪歐洲市場。
鋰電池沒有將來?人類儲能科技最新預告
無論是電動車、手提電腦還是手機,鋰離子電池無處不在,但卻未必能夠應付未來龐大的需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報道,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鐵空氣電池等新儲能技術,最近陸續取得突破,它們將如何改變我們生活?如何迎合環保市場需求?
電子迷你車:道路革命新方向
現時每年大概有 130 萬人命喪於交通意外,是年輕人的頭號殺手。同時,交通運輸亦佔全球約 17%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車輛停泊也佔用了大量用地,是很多地方樓價高企的元凶。於是,各國都持續改善交通規劃,以應對一連串的社會和環境問題。電子迷你車興起,可能為道路改革提供新方向。
Ryan Fung:氣候貿易戰中歐美為電動車鬩牆
氣候危機催生大量新行業,大國想盡辦法重新瓜分利益,之前介紹過歐盟借碳關稅出招,現在亦有美國透過電動車補貼,打一場「氣候貿易戰」,漸漸開始惹起各國的不滿聲音。
困境激發創意:委內瑞拉土產電動車
馬拉開波(Maracaibo)曾是委內瑞拉數一數二的產油地,但受到長期燃料短缺及停電問題困擾,兩名本地企業家被「逼出」創意。他們受直線競速賽(drag racing)啟發,以高爾夫球車為基礎進行改裝,變成經濟實惠的電動車及太陽能車,希望讓居民免卻高溫下步行之苦,甚至成為全球能源危機的救星。
美國氣候法案,日後供電以風能太陽能為主
上月,美國參議院以 51 比 50 票的輕微差距,通過「通脹削減法案」, 涉及總額 7,000 億美元的一系列經濟措施,以減少聯邦赤字、抵禦通脹;其中包括近 3,700 億美元的氣候法案,為美國有史以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大投資,將有助美國的可再生能源蓬勃發展,更關乎全球環境與經濟利益。
電動車下一個技術高地:熱管理
隨著電動車逐漸成為汽車市場主流,過去研發的焦點一直放在摩打與電池上,前者是速度與舒適度的核心,後者決定了續航力與行車距離。但隨著這兩大領域的技術已連續多年遇到突破不了的門檻,電動車製造商把目光放到另外一個足以左右電動車發展的科技:熱管理。
趕不上電動車熱潮的電池產能
2021 年,電動車全球銷量佔比不足 1 成,但預期到 2030 年會增長至全球銷量的一半。電動車發展勢不可擋,伴隨而至的,就是龐大的電池需求。投資管理及研究服務公司 Bernstein 估計,到時電動車產業對電池生產的需求將增長 9 倍,達到 3,200 吉瓦時。「經濟學人」報道,在電動車熱潮真正來到前,行業,尤其是西方製造商恐怕要先面對整體電池產能追趕不上的現實。
擺脫中國壟斷,稀土供應鏈去風險
稀土包括 17 種化學元素,當中多種於屬轉型潔淨能源的關鍵元素,例如用於製造永久磁鐵,供應予電動車和風力渦輪。如此重要的礦物資源,目前來源集中在中國,惟其先前已有以稀土供應作政治籌碼的前科,加上近年當地因應開採污染而控制開採規模,對其他稀土消費國家構成不可忽視的供應風險。
Ryan Fung:鋰爭我奪背後是國家安全
在電動車崛起的年代,鋰(Lithium)的重要性無可比擬,全球供應短缺下,與鋰相關的合成材料價格更是愈升愈貴,令鋰這種被形容為「白色石油」(white petroleum)的新能源基礎建設支柱,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但同時卻漸漸引起一些健康隱患,甚至國家安全憂慮。
中國壟斷電動汽車電池產業?
提起電動汽車,必然想到 Tesla。Tesla 雖然是美國企業,但現時其在上海工廠在生產的汽車數量比加州更多。英國「衛報」報道更指出,部分驅動電動汽車的電池也是中國製造,而促使電池供電的礦物,亦多由中國公司在其他國家開採提煉。
如何滿足未來電動車電池需求?
在疫情之下,去年全球汽車整體銷情低迷,惟電動車銷量不跌反升,大增 41%。一些傳統汽車巨頭更拋出停售燃油車的時間表,例如通用汽車宣佈到 2035 年停售汽油動力和柴油車型,德國 Audi 亦計劃到 2033 年停止生產此類汽車。電動車浪潮乘全球減碳風潮聲勢浩大。電動車的核心是驅動四輪的電池;而要滿足未來電動車的需求,關鍵是要有充足的稀有金屬供應及建立電池回收鏈。
Tesla 最大競爭者:固態電池
福士汽車電池中心負責人 Frank Blome,將固態電池形容為鋰電池的末日。
為何電動車電池將會更易起火?
當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市佔率首次超過了柴油車,突破 20% 大關後,急速上升的成長曲線讓電動車前景一片看好,除了領頭羊 Tesla 股價一路飆漲之外,上下游供應鏈也隨之水漲船高。然而,電池技術局限帶來的問題,可能會減緩電動車普及的步伐。
轉型潔淨能源,聚焦礦物供應?
要實現「巴黎協定」減排目標,各國必須著力轉型潔淨能源。國際能源署警告,由於電池、太陽能光伏板和風力渦輪機需要大量金屬,礦物價格高昂可能會減慢潔淨能源的過渡。
電動車銷量增多,如何有助減碳排放?
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能源署」上個月發表 2021 年的全球電動車概況報告。數據顯示,即使去年在疫情之下全球汽車整體銷情低迷,下降 6%,電動車銷量卻增加 41%。全球售出約 300 萬輛電動車,佔汽車總銷量約 4.6%。而要使電動汽車充分發揮其減少碳排放的潛力,關鍵之一,是電力系統亦要減碳。
華文華武:Tesla 的環保,只是假象?
雖然 Tesla 食正 ESG 大趨勢,前景大好,在資本市場如魚得水,但研究報告曾指出,這間公司並非如想像中環保,電動車充電時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以整個生命週期計算,碳足跡隨時比傳統汽油車更多。
Tesla 翻身之道二:常人沒有的「終局思維」
馬斯克之所以能用終局思維帶領 Tesla,除了眼光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善用資本市場的力量。
Tesla 翻身之道一:開放專利、摧毀自己的護城河
一年前,Tesla 是一家慘到連廁紙都要控制使用量以節省開支的公司;如今,它被看好市值將會超過 2 萬億美元。為甚麼一家曾經跌入地獄深淵的公司,會在短短一年間獲得市場截然不同的評價?答案是其超級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