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能否有效推動生命科學產業?

A+A-
圖片來源:Jose Sarmento Matos/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蘇格蘭東北部的鴨巴甸市,10 年前因開採北海石油而致富。當地大亨 Ian Wood 爵士為促進不同產業而創立的 Opportunity North East 機構就於 5 月獲得政府資助,將扶植從事生命科學的初創公司。

生命科學產業涵蓋製藥、生物技術和醫療設備製造等。鴨巴甸大學教授 David Blackbourn 表示,他領導的機構已分拆出 10 家公司,其中 TauRx 正研發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方法;2002 年成立至今籌得逾 8 億英鎊資金。該研究已經過人體測試,短期內將由監管機構審核。

另外,英國首相辛偉誠自上任以來一直提倡生命科學等高技術產業,強調它將帶來長遠經濟效益。該產業在大流行期間備受重視;全球首個新冠肺炎治療隨機試驗就是由牛津進行,隨後總部設於劍橋的阿斯利康公司開發出新冠疫苗。

政府牽頭,擴大投資

目前英國約有 30 萬人從事該產業,預計人數會持續增加;大學需要更多資金培育人才。英國脫歐以來,民眾期望英國將重新加入歐盟 Horizon Europe 科研資助計劃;它是全球最大的研究和創新基金,總預算約 850 億英鎊。惟政府尚未表明會否重回該計劃。

至於英國的生命科學初創公司,正面臨至少 3 大挑戰:

  • 監管機構對藥物或其他產品的試驗進程緩慢;
  • 營運成本高昂;以及,
  • 難以獲得大規模資本作長遠發展。

現時藥物試驗的進度已有所改善;隨著大流行造成的醫療系統壓力放緩,有助監管機構提高臨床試驗效率。審批進程還視乎公司能否按時招募目標人數參與試驗;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 5 月,73% 的試驗依時達標,而去年 5 月僅 23%。

在緩解企業的營運成本方面,政府措施相對有限。許多初創公司希望進駐劍橋、倫敦和牛津附近的金三角地區(Golden triangle),但往往因租金昂貴而卻步。因此政府計劃在劍橋興建更多實驗室與房屋,並正擴建牛津校區。而倫敦則有私人發展商在國王十字和金絲雀碼頭等市中心建造實驗室和辦公室。

另外,支援初創企業的風險基金雖然充足,但這些企業卻難以獲得長期投資。去年英國僅 22 家生命科學公司獲得 3,000 萬英鎊以上的融資;且合共只籌得 33 億英鎊股權融資,低於前年的 72 億英鎊。政府因此由 2021 年起,透過轄下的英國商業銀行成立 British Patient Capital 公司,並已投資 8 家後期生物技術公司。

政府正計劃經營固定繳款退休金計劃,用作投資生命科學企業等非上市公司。財政大臣侯俊偉早前宣佈,已有 9 家大型投資基金同意,至 2030 年將至少 5% 的退休金儲蓄投資於此類非上市公司,有望為其增加數十億英鎊資金。

市場始終是個限制

然而對製藥公司而言,英國市場仍然很小,僅佔全球藥品銷售額的 2%,而美國則佔近 50%。部分公司更不滿英國國家醫療署(NHS)提出的藥品定價政策,要他們目前大多數的藥品以售價作 26.5% 折扣作為新定價。

更且,脫歐使出口歐盟更為複雜。英國僅佔全球藥品出口的 4.3%。更令人憂慮的是,過去 10 年,藥品產量和出口額更有所下降。加上英國未能為該產業吸引大量外國直接投資;2022 年,該投資額減少近 50% 至 10 億英鎊。相比之下,愛爾蘭增長超過 1 倍達 37 億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