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

|共84篇|

紋身對免疫系統有何影響?

紋身已有數千年歷史,但科學家至今仍不太清楚它們為何不會在皮膚上消失。通常當皮膚受到外來刺激或破壞時,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等,會迅速找出源頭並吞噬它,繼而開始癒合過程;但當涉及紋身墨水時,免疫細胞中的酵素,似乎難以降解色素中的龐大顆粒。換言之,墨水不但交織於皮膚細胞之間,更是從巨噬細胞裡面顯現出來。

科學狗:不為人知的故事 —— Edward Jenner 是疫苗發明始祖嗎?

天花疫苗是有紀錄以來第一種疫苗,最廣為人知的版本多為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於 1796 年利用較溫和毒性的牛痘病毒,接種在健康的 8 歲男孩 James Phipps 身上,並發現被接種者能夠產生出抵抗力對抗致命性強的天花病毒。

針對無接種疫苗者,是前所未有的制度歧視?

過去近三年,有些國家和地區以抗疫為名,以各種手段驅使民眾接種疫苗,無接種疫苗者失去就業、就學,以及出入部分場所的自由,連餐廳也不能光顧。國際社會開始復常後,愈來愈多人關注對無接種疫苗者的權益,有政客甚至形容,這種針對單一組群的制度歧視是前所未有。

Moyashi:疫苗生態圈

你以為需要引入大陸醫生?科技進步如今天,才不用這麼麻煩。正如蘋果把手機和穿戴裝置連結成資訊生態圈,又把這個生態圈與個人健康和生活緊密連結,只消政府聯同小米或者華為之類的愛國公司合作,推出疫苗手環、疫苗手機、疫苗平板,建立出「疫苗生態圈」。

在清零與共存之間:亞太國家的第三條抗疫路線

8 月 12 日,香港縮減入境隔離限制至 3 日酒店加 4 天居家隔離,不過仍然保留「健康碼」、「安心出行」、「口罩令」、「社交距離」等抗疫措施。過去兩年多,世界可以劃分為「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大路線。學術平台「外交家」雜誌的評論指出,日韓澳紐新等亞太國家正走上第三條路線,以常理抗疫。

猴痘也有疫苗,還有藥物可治療

「疫苗通行證」第 3 階段正式實施,很多人都趕在限期前打第 3 針。另一邊廂,源自非洲的猴痘病毒繼續擴散,有 23 個國家錄得 257 宗非風土病感染,國際正密切關注情況。英國雷丁大學社會與認知藥學教授 Parastou Donyai 則解釋,大部分猴痘患者症狀微輕,大多可自然康復,人類亦有現成疫苗與藥物可以應對。

終結古老的疫症?瘧疾疫苗面世

瘧疾是十分古老的傳染病,在羅馬時期已經盛行,若果得不到恰當的藥物治療,後果可以不堪設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單是 2020 年,瘧疾就感染了 2.41 億人,奪去 62.7 萬人的性命,當中 95% 個案來自亞撒哈拉地區,而 5 歲或以下的小童佔總死亡人數的 80%。不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帶來好消息: 瘧疾疫苗已經面世。

自我傳播疫苗,是場變革還是毀滅?

傳染病會在人群中傳播,甚至由野生動物跨物種感染人類,偏偏患者只能逐個接受治療,或事前逐個接種疫苗。假如有一種疫苗,接種後可以像傳播病原體一樣,在宿主體內複製抗病能力再傳播,甚至有機會在傳染病爆發前先行阻截動物傳人。不過,要研發這類自我傳播疫苗(self-spreading vaccine),目前仍有不少爭議。

英國醫學期刊呼籲:藥廠應立刻公佈疫苗原始數據

特首林鄭月娥宣佈將於 2 月 24 日起推行疫苗通行證,市民到時須至少打一針疫苗才可到食肆、商場等處所。就在香港政府的「專家顧問」呼籲全民接種疫苗,認為有助遏止疫情的同時,醫學界殿堂級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編輯們卻作出呼籲,疫苗廠商應立即公佈實驗原始數據,方能作科學討論。

曾被學術界打入冷宮,莫德納如何翻身成為生技界 Tesla?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究竟哪家疫苗的保護力最高一直是議論紛紛的話題,而莫德納在全球輿論評價中顯然高踞榜首。莫德納開發疫苗的工具 —— mRNA,曾被傳統藥廠擔心引起過敏反應而放棄。當初研究它的匈牙利女科學家 Katalin Karikó,曾向各界募資卻不斷碰壁,在美國賓州大學任教時還被打入冷宮。

Samfundssind:丹麥抗疫的關鍵字

Samfundssind 的概念與社會資本有關。社會資本豐富的成員,往往更加互信,願意顧及他人的利益,成員之間的聯繫更為緊密。雖然丹麥是一個個人主義的社會,但丹麥人在人際信任,尤其是對警察和政府機構的信任等方面,得分都很高。同時,丹麥政府的廉潔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