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北韓堅稱疫情已得到控制,但國際衛生組織擔心,疫苗有限、基本的醫療設施及普通民眾健康狀況不佳,再加上疫情透明度極低,會令這個封閉國家成為病毒變種的理想環境。
疫苗
|共75篇|
猴痘也有疫苗,還有藥物可治療
「疫苗通行證」第 3 階段正式實施,很多人都趕在限期前打第 3 針。另一邊廂,源自非洲的猴痘病毒繼續擴散,有 23 個國家錄得 257 宗非風土病感染,國際正密切關注情況。英國雷丁大學社會與認知藥學教授 Parastou Donyai 則解釋,大部分猴痘患者症狀微輕,大多可自然康復,人類亦有現成疫苗與藥物可以應對。
終結古老的疫症?瘧疾疫苗面世
瘧疾是十分古老的傳染病,在羅馬時期已經盛行,若果得不到恰當的藥物治療,後果可以不堪設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單是 2020 年,瘧疾就感染了 2.41 億人,奪去 62.7 萬人的性命,當中 95% 個案來自亞撒哈拉地區,而 5 歲或以下的小童佔總死亡人數的 80%。不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帶來好消息: 瘧疾疫苗已經面世。
自我傳播疫苗,是場變革還是毀滅?
傳染病會在人群中傳播,甚至由野生動物跨物種感染人類,偏偏患者只能逐個接受治療,或事前逐個接種疫苗。假如有一種疫苗,接種後可以像傳播病原體一樣,在宿主體內複製抗病能力再傳播,甚至有機會在傳染病爆發前先行阻截動物傳人。不過,要研發這類自我傳播疫苗(self-spreading vaccine),目前仍有不少爭議。
在倫敦染上 COVID-19:我的第一身經歷
無論你我身處香港、英國,還是加拿大,人總會有生病的一天,這不是詛咒,生老病死就是必然的自然定律,問題是生病了我們該如何面對。
英國醫學期刊呼籲:藥廠應立刻公佈疫苗原始數據
特首林鄭月娥宣佈將於 2 月 24 日起推行疫苗通行證,市民到時須至少打一針疫苗才可到食肆、商場等處所。就在香港政府的「專家顧問」呼籲全民接種疫苗,認為有助遏止疫情的同時,醫學界殿堂級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編輯們卻作出呼籲,疫苗廠商應立即公佈實驗原始數據,方能作科學討論。
曾被學術界打入冷宮,莫德納如何翻身成為生技界 Tesla?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究竟哪家疫苗的保護力最高一直是議論紛紛的話題,而莫德納在全球輿論評價中顯然高踞榜首。莫德納開發疫苗的工具 —— mRNA,曾被傳統藥廠擔心引起過敏反應而放棄。當初研究它的匈牙利女科學家 Katalin Karikó,曾向各界募資卻不斷碰壁,在美國賓州大學任教時還被打入冷宮。
Samfundssind:丹麥抗疫的關鍵字
Samfundssind 的概念與社會資本有關。社會資本豐富的成員,往往更加互信,願意顧及他人的利益,成員之間的聯繫更為緊密。雖然丹麥是一個個人主義的社會,但丹麥人在人際信任,尤其是對警察和政府機構的信任等方面,得分都很高。同時,丹麥政府的廉潔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
如何令疫苗生產更靈活?
當 COVID-19 首現時,各國政府對基本醫療物資不足的問題束手無策。而今年,印度、美國、歐盟等國有了疫苗生產設備後,祭出出口管制,要優先為國民接種。
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製藥界考慮改用 IKEA 模式
經歷了超過二十個月的 COVID-19 震撼,各國政府已認知到,單獨行動無法對抗大流行病,應預先備戰、與盟友合作,以確保全面的疫苗和藥物供應來源。
輝瑞行政總裁:我們賭上的是人類未來,不是投資報酬率
對輝瑞來說,這場艱鉅的戰役幾乎可說是大獲全勝,不僅寫下製藥史上研發與生產疫苗的紀錄,拯救了上千萬極可能被病毒奪走的生命,同時也在財務上取得成功。
疫苗研發速度破紀錄,輝瑞如何創下奇蹟?
輝瑞(Pfizer)打破了製藥史上記錄:短短 8 個月間就研發出成效高達 95.6% 的疫苗,到 2021 年初,總共生產 7,400 萬劑疫苗,並釋出 4,600 萬劑。這家全球規模最大的製藥公司之一,一年營業收入超過 200 億美元,擁有將近 79,000 名員工,營運範圍超過全球 125 國,如何創下奇蹟?
疫情加劇貧富差距,反有望促成全球經濟衛生大合作?
疫情危機沒有留下長期傷疤的真正好處是,先進國家也有望大幅自我修復其公共財政。這與金融海嘯形成鮮明對比。然而,儘管有這麼多好消息,先進國家的數據卻遠不代表全球情況。
疫情愈緊富國經濟愈火?三股力量成世界支柱
就在 2020 年 10 月,國際貨幣基金(IMF)還警告稱,COVID-19 將對世界各地的生活水平造成「持久破壞」,全球很可能要經歷一個「漫長、坎坷且充滿不確定的(復甦)過程」。然而,IMF 今年 4 月 6 日發佈的預測卻截然不同。現在它認為,到 2024 年,美國經濟可能會比 IMF 原來的預測更加強勁。這份報告顯示,對於大多數先進國家來說,此次危機只會帶來有限的創傷。
疫苗護照構思,源於 124 年前英屬印度?
為恢復國際跨境旅遊,先後有國家提議設立疫苗護照,但如此侵犯私隱又限制行動自由的政策,同時惹起國際社會反響。事實上,疫苗護照的構思早見於 124 年前的英屬印度,但政策變相賦予殖民政府更大權力,加上其他防疫措施不得民心,結果就觸發印度各地爆發示威騷亂。
古巴經濟陷入困境,卻能研發出疫苗?
古巴診所門上張貼的仍是手寫指示,燈也一直關閉以節省電力。在此頹像下,當地醫生卻聲稱能提供最先進的武肺疫苗。面對如此經濟困境,究竟他們如何能夠研發出自家疫苗?
【圖解】台灣 H1N1 疫苗接種計劃
世界衛生組織對上一次宣佈「全球大流行」是在 2009 年。當年,新型流感病毒 H1N1 首先在墨西哥出現,隨後迅速在全球傳播。6 月,世衛宣佈全球進入流感大流行。此前一個月,台灣在出現首宗境外傳入病例後,與應對武漢肺炎一樣迅速採取防疫措施,獲得國際肯定;而在推廣疫苗接種計劃方面,則同樣面臨挑戰。
混合疫苗:利益大於風險?
中國科興疫苗先後有多宗死亡個案,疫苗事故專家委員會指事件「與疫苗無直接關係」。港大專家更加招募 100 名志願者,進行混合疫苗臨床測試,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表示混合疫苗可「刺激不同的免疫系統,最後抗體產生的濃度比接種同一平台的疫苗高」。現時外國都有類似實驗,但海外專家就有不同的看法。
科興疫苗:菲律賓人也說怕?
截至 3 月 15 日,香港共錄得 7 宗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個案,另外又有中風、面癱等嚴重問題。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估計,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由於疫苗內有佐劑,令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病人產生炎症反應,導致急性血栓現象」。科興疫苗接連傳出事故,令很多市民不安而取消預約。香港絕非孤例,一海之隔的菲律賓,市民大眾同樣表示對科興疫苗沒有信心。
【用「誘因」鼓勵市民?】俄羅斯人就是不想打本土疫苗
香港接連出現注射科興疫苗後死亡及嚴重併發症個案,市民對疫苗安全性信心大減,更出現「退針潮」,而目前 16 歲以上人口接種率只有 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表示,希望提供誘因鼓勵巿民接種疫苗。事實上,俄羅斯也曾向民眾提供注射本土疫苗的誘因,包括開放全民接種,並在百貨公司等地方設有免登記注射點,接受完注射更可得到朱古力雪條作獎勵,但當地的接種率仍是處於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