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民主制度下的選舉,往往充滿不公平,甚至弄虛作假。參與這些選舉,可能反過來成為獨裁的認證。1989 年的蘇聯人民代表大會選舉裡,各地蘇聯人民也許面對同樣問題:要不要投入一場有篩選、不民主的選舉?
立陶宛
|共6篇|
坐困愁城:困居前蘇聯公寓的蟻民
HBO 劇集「切爾諾貝爾(Chernobyl)」逼真還原 1986 年切爾諾貝爾核災。劇中凝滯於蘇聯時代的社區場景,不是為拍攝而臨時搭建,也非 CG 特效,而是在立陶宛首都一隅。時至今日,波羅的海三國過半數人口,依然屈居於同類的前蘇聯公寓之中,部分樓齡近 60 年。究竟原因為何?
波羅的海之路 30 週年
今年 8 月 23 日,是波羅的海之路 30 週年。當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三國國民共 200 萬人,由愛沙尼亞塔林、拉脫維亞里加,到立陶宛維爾紐斯,一同手牽手築成 600 公里長的人鏈,展示三國人民爭取自由的團結力量。
【和平紀念日】波羅的海三國獨立之路(下)
波海三國的獨立之路,根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堅定的民族意識成為獨立運動的厚實基礎。再加上善用內外環境的情勢變化,審時度勢,掌握契機,藉由公投的行動展現獨立決心,積極尋求國際支持,最終實現獨立的目標。適逢波海三國建國一百週年,三國紛紛舉辦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歡慶國家重獲獨立,並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與繁榮。
【和平紀念日】波羅的海三國獨立之路(上)
從愛沙尼亞詩人列皮克的詩作,可感受愛沙尼亞人對於母語的疼惜,而拉脫維亞以及立陶宛人民對於母語的守護之情,同樣令人敬佩。30 年前,立陶宛不顧莫斯科的恫嚇,毅然於 1995 年再次確立陶宛語為官方語言。正是此份對保存與傳承母語及自身文化的重視,為獨立運動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蘊。
波羅的海三國,如何抗衡強鄰的網絡造謠攻勢?
波羅的海三國 ——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長期受俄羅斯網絡造謠攻擊,被指摘受到蘇聯恩惠而不感恩、扭曲蘇聯統治歷史。但三國未有束手待斃,政府和民間持續與俄國周旋,示範了如何在訊息戰上以弱制強,更被評為對付俄國假新聞的最佳歐盟成員國。美國網絡安全學者 Terry Thompson 就此撰文,解釋三國反制俄羅斯的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