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紀念日】波羅的海三國獨立之路(下)

A+A-
1990 年 3 月 11 日,支持立陶宛獨立的民眾在街上聚集。 圖片來源:WOJTEK DRUSZCZ/AFP/Getty Images

1985 年 3 月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推行「公開性」政策,言論的箝制才稍微鬆動;對此契機,波羅的海三國推動獨立運動的人士,認為機不可失,開始衝撞蘇共當局的言論尺度;並善用形勢與議題,組織人民,發動和平的示威抗爭

立陶宛於 1990 年 3 月 11 日、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於 1991 年 8 月間,先後宣佈獨立。美國則於 1991 年 9 月 2 日承認三國獨立,時任美國總統老布殊在華府會見三國代表時,宣佈六點計劃,以協助三國加入國際組織,並給予經貿援助。

加入聯合國,脫俄入歐

聯合國安理會於 1991 年 9 月 12 日召開的第 3007 次會議,審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要求加入聯合國的申請,獲得無異議通過,並建議大會接納此三國為聯合國會員。

當時,安理會於決議的聲明表示,波海三國是經由對話,在相關各方的同意下,按照三國人民的願望與抱負,以和平的方式,恢復國家獨立。聯合國大會續而於 9 月 17 日,正式接納波海三國為新會員國。至此,波海三國追求長達半世紀的獨立願望,終獲實現。

1990 年 4 月 7 日,近 30 萬人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聚集,支持獨立。 圖片來源:Chip HIRES/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議會共和,民主與經濟的轉型

波海三國重新恢復成為獨立的國家之後,在政治發展方面,擺脫蘇共專制的蘇維埃體制,推動民主轉型,此三國的政治體制皆屬於議會共和制,總統是國家元首,總理則是政府的首腦,主掌行政權,國會是一院制(EU,2018a)。

另根據自由之家 2018 年的評分,波海三國皆屬自由的國度奉,分數代表自由的程度,分數 1 代表最自由,分數 7 則代表最不自由,其中,自由程度最高的國度是愛沙尼亞的 1.82,緊追在後的是拉脫維亞的 2.07,排名第三則為立陶宛的 2.36(Freedom house,2018)。

在經濟發展方面,則從共產主義的計劃經濟體制,朝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轉型。

此外,在國際參與方面,波海三國持續強化與歐盟的連結,不但於 2004 年 3 月 29 日成為北約的成員國,並於同年 5 月 1 日成為歐盟的會員國,接續在 2007 年 12 月 21 日成為神根區的一員。愛沙尼亞更於 2011 年 1 月 1 日加入歐元區(EU,2018b),接續則是拉脫維亞於 2014 年元旦成為歐元區的一員,緊接著是立陶宛於 2015 年也納入歐元區。

三國建國一百週年,可為借鏡

波海三國的獨立之路,根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堅定的民族意識成為獨立運動的厚實基礎。再加上善用內外環境的情勢變化,審時度勢,掌握契機,藉由公投的行動展現獨立決心,積極尋求國際支持,最終實現獨立的目標。去年波海三國建國一百週年時,三國紛紛舉辦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歡慶國家重獲獨立,並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與繁榮。

(本文略作刪減修飾,原文請參考「這裡不是一條船」一書。)

新書推介

有人把台灣當作一塊跳板、反共基地,
甚至是海撈一筆就可以揚長而去的藏寶船,
但對更多人而言,
台灣是家,是國,這裡不是一條船。

「坐船心態與深耕心態,
這裡不是一條船,
這裡是固定在地球上的土地。」——鄭南榕

對你來說,台灣是甚麼?
原本自外於大國傾軋的悠然草莽
在歷經被發現、被收編、被殖民、被割讓、被接管、被統治,甚至被屠殺的慘烈歷史後
島上的人們一度對自己的身世迷惑,以為自己應當是誰的一部分,應當是誰的跳板、誰的基地
然而當島上有人覺醒,揚旗掀起振聾發聵的新國家運動,高喊:「我是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
卻在以自身燃起的烈焰中成為壯志未酬的英靈

在那句吶喊之後三十年,這座島上處處飄盪回聲
本書收錄三十年前曾參與新國家運動的前人憶往、島上各種不同族群的新國家期待,
以及世界各國邁向獨立的他山之石,與歷史、法律、軍事、文化、教育等各層面考量,
一次完整回答「為何獨立」與「如何獨立」的重要提問。

讀完,或許您會驚覺:
那個禁忌的字眼,也許就是因為可能成真,「他們」才會那麼害怕。

這裡不是一條船:新國家運動三十週年紀念專書

  • 作者:鄭南榕基金會
  • 出版:逗點文創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