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最明智的公司,從來不是迴避問題,而是佈下長遠策略,乘勢建立企業護城河,像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般,「別浪費每一場危機」,衡量公司直接和間接的碳排放、確定目前外界的碳定價、預測未來的碳定價,甚至決定公司內部碳定價,以提升氣候競爭力。
能源
|共31篇|
塔斯曼尼亞風力發電場,以綠色能源包裝的中國產能過剩輸出
澳洲唯一島州,位於東南部的塔斯曼尼亞州擁有充沛風力資源,是風力發電的理想地方。目前,島上正有多個大型風力發電場興建計劃。然而,塔斯曼尼亞當地大部分電力來自水力發電,對額外的電力需求不大。澳洲廣播公司(ABC)報道指,現時當地多數風力發電機的擁有權,實際是由中國投資者持有;學者認為中國正把產能過剩的風力發電機,藉塔斯曼尼亞的「國家電池」(Battery of the Nation)能源計劃,進入當地。
Ryan Fung:香港步向文明的一步 —— 碳變
若要為特首林鄭和財爺陳茂波一手造成的結構性財赤「埋單」,碳稅可謂一張為政府開源的「好牌」,既配合「施政報告」提及的「2050 年的長遠減碳目標」,也能符合中國 2060 年碳中和目標,兼且可以共香港商界的產,絕對符合今天的國情。
Ryan Fung:ESG 咁大件事無人講
ESG 咁大件事無人講?2020 年政經波譎雲詭,某國人因為亂食野味、殘害大自然而引起全球連鎖反噬,一系列在石油、天然氣價格暴跌後的反思,引起整個地球思考永續之方,也令資本市場意識到全球健康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華文華武:以 ESG 之名變相制裁 中澳打 Coal War
後疫症年代,中國在國際貿易戰場上四面樹敵,八面威風,外交關係變得緊張的澳洲就成為「被亮劍」的對象,慢慢由 Cold War(冷戰)變成 Coal War(煤戰),以 ESG 之名進行國際搏弈。
華文華武:歐美舊能源公司掀潔淨新革命
舊能源公司搞新能源革命會否成功?歐美能源巨頭近年紛紛轉型,似乎就率先獲得資本市場認同。當中意大利電力公司 Enel 大力推動綠色能源,不但為公司市值帶來意外收獲,更在全球能源業引發漣漪效應。
【雙十一】綠色氫:零碳天空的關鍵?
近期,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均就實現碳中和訂下長期目標。要減少碳排放,其中重要一環是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氫氣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化學物質,更為太陽等星體提供能量。以水為原料,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將氫原子從中電解分離出來的「綠色氫」,會否成為新一代綠色能源?
華文華武:拜登玩能源
根據拜登的選舉網頁,他作出一系列圍繞氣候和能源的承諾,更嚴格地執行環保立法,讓全球再次關注未來的能源革命,間接逼使企業遵從 ESG(環境、社會及管治)守則。
Tesla 翻身之道二:常人沒有的「終局思維」
馬斯克之所以能用終局思維帶領 Tesla,除了眼光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善用資本市場的力量。
不再依賴化石燃料,如何改變世界?
武漢肺炎疫情令石油需求下降。有評論認為,武肺加上可再生能源興起,會令化石燃料進入「終極衰退」;但阿聯酋國有穆巴達拉投資公司則相對樂觀,認為全球石油需求還會增長十年。 在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資深研究員 Philip Gordon 看來,世界是否繼續依賴化石燃料,除多方面影響環境,最終更可能導致國家之間的緊張局勢,甚至引發資源衝突。如何處理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亦會對地緣政治產生不同影響。
氫動力要來真的嗎
在過去半世紀,至少有兩段時期,氫被熱切期盼成為石油的替代品。第一次是在 1970 年代,石油危機之後;以及在 1990 年代,當氣候變化開始引起政治關注,人們渴望用氫代替化石燃料,但時至今日仍未能實現。據「經濟學人」分析,在多次期望落空之後,這次氫能源或終於能修成正果,填補潔淨能源的空間。
人體熱力成為供暖新能源?
人體熱力可以在寒冬中為他人供暖?據 BBC 專文報道,一些人流較多的地點,正收集人體體溫作為乾淨能源,為建築物內部供暖,期望逐步減少燃燒化石燃料。
武肺危機,將重擊對抗氣候變化工作?
今次武漢肺炎危機,嚴重打擊各國的經濟和文娛活動,企業停業、各大體育聯賽停辦、電影上畫延期,連談情說愛都很難。唯一好消息是,武肺危機一度令中國工廠停工,專家預計今年溫室氣體排放會減少,「紐約時報」專題報道也認為,減少社交接觸,變相可以對抗氣候變化。可是,麻省理工學院旗下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卻認為,武肺危機只會重擊多年來的反氣候變化運動。
邱吉爾一個決定,改變石油命運?
20 世紀共發生過 3 次石油危機,部分國家經濟步入衰退;早前沙特阿拉伯油田受襲後,油價亦即時上漲。石油和全球經濟發展可謂「相輔相成、唇亡齒寒」,但在石油最初被發現的時候,市場上竟乏人問津。從「可有可無」到「不可或缺」,石油的地位是怎樣轉變的?
陶傑:當中國也走上美國式消費的道路
前總統奧巴馬也一早發現:這個地球的資源,將會容不下中國也走上美國式消費的道路了。
石油供需依然撼動全球經濟?舊指標恐失靈
自二次世界大戰後,石油的供需就被視為影響世界經濟的重要指標。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說:「誰掌握能源,誰就掌握了全球各個大陸。」美國經濟長期以來,確實依賴石油和美元兩大支柱,通過強大軍事力量,直接影響和控制全球將近 70% 的石油資源及主要石油運輸通道。但對身價高達 35 億美元、名列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專業投資人 Ken Fisher 眼中,此一指標已不符合時代趨勢。
垂直農業要起飛了?
香港會有一天成為食品自供自給的食材獨立城市嗎?常言道香港寸金尺土,大規模發展農業看來是不化算的做法。但假若在一棟棟高樓工廠之中發展農業,實現蔬菜自供,也並非不可能。
有核動力潛艇,為何沒有核動力飛機?
何解世上沒有核動力飛機?事實上,美蘇兩國曾爭相研究核動力飛機,但始終無法兼顧反應堆安全與飛機負重上限,就連機師都有核輻射致死的危險,令兩國先後擱置計劃。
與其回收塑膠,不如焚化?
英國國家審計署(NAO)早前發表報告警告,部分出口到國外的廢塑膠有可能最終沒有得到回收,而是落在堆填區。英國一些地方政府,如史雲頓自治市鎮議會正考慮中止回收塑膠,計劃以焚化處理,將於 12 月投票表決。如何處理塑膠,對於許多市政府而言,確是一道難題。
無核無綠?德國煤核兩難
能否達到排放目標,將取決於德國願意逐步淘汰煤炭開採的速度。褐煤是一種低質燃料,比黑煤排放更多溫室氣體到大氣中,而其開放式的礦坑,亦會吞噬風景和村莊,破壞景觀。德國是褐煤最大的生產國。根據經濟部的數據,去年褐煤佔該國能源供應量約 23%,黑煤佔 14%,可再生能源則從 2000 年的 6% 上升到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