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 – 立陶宛天然氣管道」(GIPL)日前開通,這代表聯同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三國從此連接到歐洲大陸的能源系統及管道網絡。「德國之聲」分析,對波蘭而言,鑑於上月突被俄羅斯中斷天然氣供應,新管道堪比及時雨。但從波海三國看來,這只是她們擺脫俄國制肘、朝能源獨立邁進的重要一步。
能源
|共84篇|
比特幣環境學:挖礦活動如何摧毀美國小鎮
2021 年,比特幣累計升幅接近 60%,表現遠遠跑贏股市,令加密貨幣成為投資者的寵兒。雖然踏入 2022 年,比特幣價格回落不少,但仍有人看好其經濟潛力。不過,比特幣不是憑空出現,背後其實要經過繁複的「挖礦」過程,「麻省理工科學評論」就報道,挖礦活動造成的巨大環境影響,如何沉重打擊一個美國小鎮。
為烏克蘭捱熱 —— 意大利的新氣溫政策
俄羅斯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在 2021 年供給歐洲各地 33% 的需求。但為制裁俄國發動戰爭,歐盟宣布計劃到 2023 年將天然氣進口量減少 3 分之 2。意大利政府近日更訂立法例,要求意國人在夏季為烏克蘭多留一點汗 —— 調高冷氣溫度至27度,以加快擺脫對俄天然氣的依賴。
外太空太陽能發電站:解決能源問題的方法?
俄烏戰爭令西方多國再次意識到世界能源供應體系之脆弱,化石燃料過分掌握在某些國家上。與此同時,環境保護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重點政策考慮,聯合國就把 2050 年淨零碳排放視為目標。要同時達到供電自主和環保,最理想辦法是發展可再生能源。英國政府正考慮推出一個總值逾 160 億英鎊的大膽方案 —— 在太空建設太陽能發電站。
Ryan Fung:政府削上網電價,ESG 光伏無望?
有謂身體很誠實,要認清一個政府對某些政策的支持力度,最重要當然不是聽口號、看目標,而是看清楚所涉的資金和資源投入,遺憾地政府對「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實在可圈可點。近日環境局突然大幅削減上網電價回購價兩成,在再生能源尚未成熟之際就開始「收水」,引起商界和環保界關注。
俄烏戰爭:中國有機會進一步染指北極圈?
俄烏戰爭爆發以後,全球自由陣營對俄羅斯實施極為嚴厲的經濟制裁,大量資金流出俄羅斯,大大打擊該國在北極圈的能源項目。德國普朗克研究院中國研究專家 Trym Eiterjord 在「外交家」雜誌指出,中國可能成為俄方在北極的唯一投資拍擋,意味將可以染指當地。
沒有俄羅斯天然氣,歐洲國家有哪些替代進口國?
歐盟早於今年初推廣「綠色核能」,以對沖俄羅斯政治風險。俄國入侵烏克蘭後,局勢急劇變化,歐盟決定於 2023 年之前將俄國天然氣進口量減少 3 分之 2 來切斷聯繫,意味著各國現在必須從其他地方獲取天然氣能源。
Ryan Fung:俄烏戰爭 MSCI 後知後覺,ESG 投資不知不覺
全球石油能源價格暴漲,隨之而來很可能是各國政府以行政手段作出干預,如中國也不斷出口術遏止煤炭價格上升,而一些基建類資產的利潤管制有可能被進一步壓縮。
核聚變發電,離我們還有多遠?
最近,科學家在英國核聚變實驗室,就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刷新紀錄,背後原理形同「人造小太陽」。多名核工程師接受訪問,解釋實驗成果及背後原理。究竟核聚變發電離我們還有多遠?對未來能源又有甚麼啟示?
【烏克蘭戰爭】要支持俄羅斯,中國面臨甚麼限制?
回顧 2 月 4 日北京冬奧開幕日,中俄領袖在同日峰會上宣佈夥伴關係「無限制」、沒有合作禁區。當時有分析相信,烏克蘭戰雲密佈之際,兩國無限制關係將成西方考驗。然而,自西方以制裁回應俄國入侵烏克蘭以來,身為俄方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對莫斯科在經濟上的協助始終有其限制。
Ryan Fung:烏俄戰火紛飛,ESG 被邊緣化?
儘管人們普遍擔心全球變暖,但更直接因戰爭所造成的經濟放緩問題,可能會將氣候政策邊緣化。
Ryan Fung:ESG 投資自欺欺人的後遺症
ESG 起步了好幾年,是時候認清一些事實,不要自欺欺人,既要明白拋售污染資產能提高污染者的資金成本,以阻礙這班人進行更多的投資,也要明白世上確實存在大量的私人資金,願意購買這些你以為骯髒得無人敢碰的股票。
Ryan Fung:綠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但在這個仍未以低成本煉出綠色鋼鐵的過渡時期,中國這個「鋼鐵出口大國」,隨後也會繼續壓抑鋼鐵產能:出口賺不了多少錢,反而消耗了能源,把污染和碳排放留給自己,得不償失,相信中國今年整體鋼鐵供應會低於去年。而疫情若無明顯惡化,鋼鐵、鐵礦石等資源價格在未來一、兩年,也只會愈來愈高。
一帶一路:老撾的水壩政治與主權債務危機
老撾是世上少數僅存的共產國家,與強鄰中國關係非常密切。該國在 80 年代就緊跟中國步伐改革開放,但到今天依然是東南亞發展最遲緩的國家之一。中國在 2014 年起推動「一帶一路」計劃,老撾自然「受惠」,開展多個大型基建項目,卻令經濟情況雪上加霜。兩位澳洲國立大學公共政策學者就在東南亞研究平台 New Mandala 撰文,警告老撾正陷入嚴峻的主權債務危機。
Ryan Fung:貝萊德道貌岸然卻推左走右
今次貝萊德表面上是賣人情予共和黨,但在 Larry Fink 的信件中也不忘善意提醒外界他手握重兵,不禁令人想起「三國演義」中的「三姓家奴」呂布,今天可以出賣丁原,明日也可以出賣董卓。
脫歐令英國碳價比歐盟走得更前?
歐盟碳價去年走勢凌厲,從年初低位上漲 2 倍。同時,自英國脫歐以來,當地企業一直要付比歐盟碳市場高的碳價。英國碳市場碳價近月高於每噸 75 英鎊(約 90 歐元),而歐盟的類似行業,每噸支付的費用則約為 85 歐元。近期兩地碳價差異略有縮細,但英歐的碳價差異過去一個月達到每噸碳 8 至 9 歐元左右,相當於英國企業支付約 10% 的溢價。
反核風潮正逐漸褪去
近年,核電去留或增減再成辯論焦點,例如台灣去年 12 月舉行公投,其中一項備受關注的議題就是重啟「核四」,結果不獲通過。哥倫比亞氣候學院聯合創始院長、國際及公共關係教授 Jason Bordoff 早前就在「外交家」雜誌撰文,解釋為何核能重新受到注目。
2022 年應對氣候變化展望
2021 年應對氣候變化的大事件,莫過於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各國就如何實現巴黎協定,協商更具體的方針和時間表。所有國家最後同意在 2022 年重新審視和加強其目前到 2030 年的排放目標;並「逐步減少」煤電和「逐步淘汰」低效化石燃料補貼。新年新希望,展望明年,又會有甚麼重要的應對氣候變化大事?
航空公司佈局低碳氫能飛機
疫情重創全球航空業,但在疫情之前,商業航班約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2.5%。這意味著要達到 2050 年淨零排放的氣候目標,航空業是 40 塊零碳變革拼圖的其中一塊。政府和消費者對高碳排行業愈加施壓,航空公司亦陸續尋求轉型低碳飛行的方案。
熱浪下,印度人如何更環保地保持涼快?
夏季熱浪侵襲印度,氣溫長期保持在攝氏 40 度以上,使當地死亡人數增加、瀝青路也溶化。酷熱天氣之下,人們紛紛開冷氣降溫。國際能源機構預計,在未來數十年間,印度市場將佔全球冷氣機銷售的 3 分之 1。然而冷氣機耗電量大,又會排放溫室氣體,長久下去只會令氣溫更高,促使研究人員尋找更環保的方法以保持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