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重工業佔全球碳排放量大約 4 分之 1。從製造鋼鐵到嬰兒食品,工業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熱能,目前大部分工廠都通過燃燒化石燃料來獲取所需能源,其他替代能源都無法穩定供應得到工廠所需的熱能。於是,熱量電池成為大熱科技,「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報道,很多初創企業正爭相研發儲熱磚頭。
能源
|共135篇|
Ryan Fung:石油公司、金融機構投資碳捕獲
全球要達致碳中和,就要「節流」減碳、「開源」消碳,除了種樹,現時市場重要的技術之一是「直接空氣捕獲」(Direct air capture,DAC),今期「經濟學人」介紹世界上第一個商業規模、位於德州 Notrees 的 DAC 工廠。
太陽能人工樹葉:光合作用直接產生汽車燃料?
劍橋大學科學家在「自然能源」期刊發表報告,其新研發的太陽能「人工樹葉」,能透過光合作用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乙醇和丙醇,直接用作推動汽車引擎的液體燃料;其能量密度極高,更方便儲存或運輸。現時該技術仍處於實驗階段,有望將來取代化石燃料,助世界邁向零碳排放的目標。
德國正式告別核電時代,然後呢?
德國本月 15 日關閉最後 3 座核電廠,正式告別核能發電,兌現該國在 2000 年作出淘汰核能的承諾,關閉前一刻,大批反核人士聚集在 Emsland、Neckarwestheim II 和 Isar II 核電廠外歡呼。眼見三哩島、切爾諾貝爾以及日本福島發生可怕核災,德國反核聲浪數十年來為歷屆政府帶來龐大壓力,如今結束核能時代,卻又引起很大爭議,這給其他國家有甚麼啟示?
開採波蘭頁岩氣,歐洲能源危機完結?
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受到西方社會經濟制裁,遂把出口歐洲的天然氣大減 8 成作為反擊,造成能源價格大幅飆升。從英國家庭到法國麵包店,全都深受其害。為了長遠能源安全,多國開始考慮「走回頭路」,重新以煤炭和核能發電。但多名波蘭專家相信,深埋當地的頁岩氣會是更好的選擇。
走向綠色能源:赫爾辛基冰水發熱計劃
許多國家都以「淨零排放」為經濟轉型目標,大搞綠色經濟和新能源科技。據彭博社報道,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近年就研究以波羅的海深處冰水來發熱,減少依賴化石燃料。
厭氧消化:食物垃圾轉製能源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美國每年產生約 6,000 萬噸食物垃圾,約佔食物供應總量的 30%。食物浪費是近年備受關注的國際議題,我們如何在減少浪費食物之餘,為環境出力?
對抗光污染:一個蘇格蘭小鎮的黑夜實驗
光污染除了浪費能源,也會影響生態,例如雀鳥和一些夜行動物的活動,以及人類的作息與生理時鐘。專家們都想辦法應對光污染,在蘇格蘭,有一個小鎮就進行了一連串的黑夜實驗,讓星空再次變得澄明。
Ryan Fung:關於 ChatGPT 與氣候危機成為一篇文的那件事
文章乃整合今年 2 月份與氣候相關的新聞,再交由 ChatGPT 所撰寫,所輸入的只是一個有關本篇文章的大方向,以及一些零碎的新聞素材,人工智能就寫成一篇不錯的文章,質素不算最佳,但仍令人滿意。
英國家庭燒木取暖,成空氣污染來源?
踏入冬季,英國能源價格飆升,雖然政府會提供電費補貼,但許多英國人選擇減少能源的使用,改為傳統的燃木取暖。此舉不僅可能造成環境污染,人類吸入燃燒後的顆粒物到肺部後,或會出現健康問題。當地政府該如何應對,就市區的燒木行為監督執法?
Ryan Fung:沒完沒了的電動車產業大混戰
電動車產業鏈的經濟價值龐大,珠玉在前,各國自然垂涎覬覦,各出其謀去提高這個產業的入場門檻,爭取最大利益,繼續利用 ESG 概念打氣候貿易戰。
鋰電池沒有將來?人類儲能科技最新預告
無論是電動車、手提電腦還是手機,鋰離子電池無處不在,但卻未必能夠應付未來龐大的需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報道,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鐵空氣電池等新儲能技術,最近陸續取得突破,它們將如何改變我們生活?如何迎合環保市場需求?
烏克蘭戰爭,讓英國戲劇界面臨最大危機
持續快將一年的烏克蘭戰爭,以及其對能源供應的影響,加劇英國的生活成本危機,通脹率更冠絕發達國家。人們尋求逃避現實的樂趣,令音樂劇和聖誕表演的觀眾數目創下新高,惟全年入座率仍落後於疫情前水平。藝術源於生活,卻也困於生活。在這個戲劇大國,眾多劇院正為水電費頭痛,並憂慮營運前景。
美國冬季風暴:美國電網不堪一擊?
冬季風暴持續席捲美國,讓當地迎來有史以來最冷的聖誕節,全美死亡人數持續上升,電網也備受考驗,老化的能源基礎設施,以及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將當地電網推向崩潰邊緣。這場致命的暴風雪,暴露了美國電網的問題。
Ryan Fung:2022 年是時候放棄 1.5 度目標?
苦苦堅持,經已沒意思?2022 年對於支持 ESG、可持續發展的一方可算是十分氣餒。在戰爭爆發、通脹失控、能源危機的夾擊下,氣候問題基本上就是「開倒車」,全人類似乎大概也需要不爭氣地默默放棄 1.5 度目標,向氣候災難走近一步。
能源危機:歐洲聖誕燈飾不再璀璨
俄烏戰爭持續,影響全球能源供應,歐洲多國迎來一個十分艱難的寒冬。彭博社報道,由於電力供不應求,多國政府陸續推出節省能源措施,今年歐洲聖誕燈飾恐怕不再璀璨,只求大家能渡過一個平安的聖誕。
由潔淨方案到污染源頭,美國多年的焚化爐爭議
曾經,各地政府和學者都推廣興建焚化爐,認為相比起堆填區,是更加環保的選擇,而且部分設施更有發電功能,減輕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可是,近日美國多場反焚化爐的居民運動,批評設施損害居民健康,引起大眾對有關議題更多反思。彭博社的專題報道,就剖析焚化爐背後的利弊。
核聚變有新突破,人類又離「人造太陽」近一步?
經歷多年研究,美國政府科學家首次實現核聚變反應的淨能量增益,使人類向無限、零碳能源的目標邁出一大步。核聚變反應與太陽產生熱能的原理相同,因此被科學界稱為「人造太陽」,其發電潛力不容忽視,如果研發成功,則安全性如何?會產生對地球有害的物質嗎?
【能源系列之四】拿不到能源補貼的英國弱勢家庭
能源危機影響下,英國人今個冬天面臨天價賬單,英國政府 10 月起向每戶家庭給予 400 英鎊能源補貼,不過許多弱勢家庭到現在還未收到政府補貼,或未能及時去兌換所謂的代金券。補貼政策在網絡上掀起一番討論。
【能源系列之三】誰阻礙了法國「核能復興」大計?
法國目前 70% 電力來自核能,核電一直是其能源安全關鍵。不過,當地核電設施近來出現問題,於核心管道中發現裂縫和腐蝕,56 座核反應堆中有 26 座目前中斷運作,處於離線或維修狀態。隨著俄羅斯減少對歐洲供應天然氣,法國核電營運商正加緊修復核能設施,尋求在冬季來臨之前,盡可能重啟更多反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