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世界改進的波蘭「五三憲法」

A+A-
憲法通過當日,國王奧古斯特(Stanislaus II Augustus),在克拉科夫大主教圖斯基(Feliks Turski)前宣誓。 圖片來源:Photo12/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5 月 3 日是波蘭的憲法日。許多國家都有成文憲法,紀念憲法日不足為奇。不過,波蘭立陶宛聯邦在 1791 年通過的「政府法規」(Ustawa Rządowa,即五三憲法),是繼美國後世上第二部、歐洲第一部現代憲法。儘管「五三憲法」僅實行一年,聯邦即面臨沙俄及普魯士「第二次瓜分波蘭」(Second Partition of Poland),但仍不失為代表西方世界向民主理念進發的里程碑

1569 年,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結成共主聯邦。16 世紀是聯邦的黃金時代,但在 18 世紀,聯邦政治效率日見低下,逐漸淪為強鄰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勢力範圍。1772 年,三國「第一次瓜分波蘭」,揭露聯邦政體由貴族恣意把持的弱點。「五三憲法」就在改革的需求中誕生,保障國內民眾享有更多自由、政治平等、實行君主立憲,同時反映啟蒙運動的影響。憲法將理性、法律與自由,以及宗教寬容政策置於首要位置,屬歐洲首部現代憲法。

「五三憲法」前,聯邦屬貴族民主制(Golden Freedom)。佔社會人口約 1 成的貴族,享有選舉國王、議會的政治特權,甚至一名議會成員,在自由否決權(Liberum veto)原則下,亦可以一票否決議會所有法案,令國家運作容易陷入癱瘓。「五三憲法」便提出建立新的君主世襲制度、改革政治體制、精簡決策程序等。新憲法同時在君主共和(monarchic republic)下,明確劃分行政、立法及司法三權。

1791 年 5 月 3 日,聯邦議會審議「政府法令」。 圖片來源:Fine Art Images/Heritage Images/Getty Images

對擁有政治特權的貴族來說,憲法視城鎮居民與貴族政治地位平等、由政府保護農民免受農奴制過分壓迫,均衝擊貴族利益,難以想像由貴族控制的議會會願意通過憲法。憲法在草案階段時,僅由少數親近國王奧古斯特的人士編纂,並與開明派議員秘密商討談判。在獲得開明派領袖波托茨基(Ignacy Potocki)支持後,雙方於 1791 年 5 月 3 日,設計阻撓守舊派議員出席會議,令他們無從提出反對,「五三憲法」終於獲得通過。

不過,實行「五三憲法」必然招致守舊貴族不滿。除此之外,鄰國亦反對聯邦的新憲政。實行絕對君主制的普魯士及俄國,認為波蘭一切政治社會改革均具煽動性及極度危險。加上波蘭未經俄國同意便通過憲法,俄國認為波蘭受法國大革命思想影響,因此必須平息當地改革對自身帶來的威脅。1792 年,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決定入侵波蘭。

俄國的入侵結束了「五三憲法」。部分人認為,聯邦是因為無視當時國際局勢,才招致國家在 1795 年被完全瓜分,令波蘭立陶宛聯邦在地圖上消失。倫敦大學學院波蘭立陶宛歷史教授 Richard Butterwick-Pawlikowski 同意,當時推動憲法的人對立憲前景盲目樂觀,無視國際關係現實,但他強調,只有不到 15 個月壽命的「五三憲法」,為波蘭帶來了美好的曙光。

他指,「五三憲法」短暫實行期間,有時間通過補充法律,讓各機構在憲政下運轉,誕生新的政治形式。至 1830 年,波蘭領地爆發「十一月起義」(November Uprising),此時實行憲法已成為波蘭作為主權國家的牢固象徵。即使喪失主權,他認為波蘭日後仍能說服許多懷疑者支持或接受憲政。他形容,「五三憲法」建立了「有序的自由」,其吸引力讓人避免走向雅各賓激進主義。同理,憲政的吸引力,亦解釋了為何俄、普、奧這些君主專制政府想要粉碎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