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 – 立陶宛天然氣管道」(GIPL)日前開通,這代表著聯同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三國從此連接到歐洲大陸的能源系統及管道網絡。「德國之聲」分析,對波蘭而言,鑑於上月突然被俄羅斯中斷天然氣供應,新管道堪比及時雨。但從波海三國看來,這只是她們擺脫俄國制肘、朝能源獨立邁進的重要一步。
有別於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將燃料從開採地傳送予消費者,GIPL 管道希望實現買家之間的能源交易及資源交換,由市場決定天然氣的當前走向。GIPL 開通,天然氣終於流向自上月底被俄斷供的波蘭。揭幕典禮上,立陶宛總統 Gitanas Nauseda 便談及「來自東方的能源勒索」,表示:「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戰爭,證實了我們一直以來的經驗 —— 從以往到現在,俄羅斯也並非一個可靠的夥伴。」
其實早在 4 月 1 日,波海三國便宣佈自俄國供氣完全獨立,現時燃燒的天然氣主要來自美國及挪威,經立陶宛港口城市克萊佩達(Klaipeda)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運送,基本能夠滿足三國的需求。加上拉脫維亞擁有多個大型地下儲氣設施,北部又有管道連接芬蘭,如今再有南接波蘭的 GIPL,來源相對穩定。與此同時,立陶宛唯一的煉油廠亦自 4 月起沒再接觸俄方供應,該國更已推動禁運石油好一段時間。
立陶宛再生資源聯合會主席 Martynas Nagevicius 解釋:「我們跟東部鄰國有著一段艱難的歷史和緊張的關係。也許我們立陶宛人總對俄羅斯和白羅斯有點猜忌。這大概是立陶宛投資能源安全項目的原因之一。」1990 年立陶宛脫離蘇聯並宣佈獨立時,莫斯科曾停止石油供應,直至 3 個月後該國同意就政治前途談判,禁運才告終。這令立陶宛一直對與俄合作的西歐能源項目存疑,尤其是通往德國的北溪天然氣管道。
往後的日子,波海三國都在密謀「鬆綁」。在 2014 年,立陶宛率先擺脫俄國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的垂直壟斷,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分別於 2015 及 2017 年跟隨。減少耗用亦對逐步淘汰俄國天然氣起了重要作用,像是立陶宛如今每兩戶就有一戶接連地區供熱網絡,令中央燃燒器從過往幾乎全用俄國天然氣,到 2020 年減至僅約 17%,而有多達 8 成來自生物質(biomass)。
雖然立陶宛前能源副部長 Romas Svedas 表示,波海三國曾被認為是歐盟內的「能源島」,但在 Nagevicius 眼中,電力仍是目前的最大弱點。以立陶宛為例,在 2004 年作為入歐條件,同意 5 年內將 Ignalina 核電廠關閉,令該國嚴重依賴電力進口,現時仍有 3 分 2 需求要由國外供應滿足。當局現正尋求擴大風力及太陽能發電,計劃大幅提高它們佔全國電力結構的比重,由現時的 25% 增至 2035 年的 93%。
只是,縱觀波海三國,即使獨立已逾 30 年,接連的電網仍屬俄國而非西歐。Nagevicius 直言:「系統並不安全,因為我們仰賴他們提供的服務,而頻率取決於俄方。」把波海三國連接到歐洲電網的準備工作,已經進行多年,部分聯網亦已鋪設。立陶宛現正推動歐盟修改時間表,於 2025 年前完成轉換。總統 Nauseda 似乎更急,建議定於 2024 年首季,聲言若有政治意願,工程可「較預期更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