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業

|共13篇|

合購房屋潮:友情終極考驗?

從香港、南韓到英國,年青人想要置業,難過登天。乾脆放棄的不少,仰賴父母的也多,其他就靠省吃儉用存錢,或炒股炒幣中頭獎。近年在美國,則逐漸流行「合購」(co-buying)。但與自己共負房貸的人,卻非親屬或配偶,而是知己好友。「講錢失感情」這個魔咒,能否就此打破?

紐西蘭青年擇偶條件:能一起供樓

香港樓市連續 11 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的房地產市場,市民要不吃不喝近 21 年方能成功置業,就算近日可靠打疫苗參加樓盤抽獎,成功機會也似乎微乎其微。據「衛報」報道,紐西蘭人也面對置業難題,不少年青人因此用交友程式尋找另一半,以「夾錢」圓買樓夢。Tinder 發言人指出,紐國用戶在自我介紹中提及「買屋」一詞的次數,一年內增加 2.6 倍,有些人純粹出於幽默,有些人則是認真尋找可共付房貸的伴侶。

鄭立:青青珊瑚島 —— 有人說你還記得波姬小絲,就是一個中坑

「青青珊瑚島(Blue Lagoon)」是一部波姬小絲拍的軟性鹹片,故事講一對少年男女在荒島求生,最後搞到人口增加的故事,因為裸露鏡頭而被衛道人士插到開花。今天,它終於推出桌遊了,不論中文譯名和英文譯名,都完全一模一樣。

從被迫遷到買組屋,一切新加坡政府都安排好?

在幾乎人人有樓住的新加坡,超過 8 成人口居於政府興建的組屋,其中 9 人擁有業權。新加坡之所以能滿足多數人的住屋需求,其中一個土地來源是向國內的村莊「甘榜(kampong)」徵收土地。但發展至今,國內只餘下最後一個甘榜。有往日的甘榜居民至今仍懷念當年的甘榜時光,但為了城市發展和人民利益,就該由政府決定誰來付出代價?

Moyashi:一蚊雞別墅

如果說別墅一楝只售 1 日元,你會有甚麼想法?香港人絕對會立即問哪裡付錢,但正常人應該會質疑是否有內情。對,是有內情的。伊豆別墅以「1 日元」放售貌似不可思議,但事實是戶主年齡已高,早已無心無力到伊豆隻假,但每月仍需支付兩萬多日元的管理費。負責的地產經紀人表示:「屋主本來是說免費放出來,但法律原因所以惟有以 1 元放售。」

綠色和平:上樓無望,只因唔夠地? 

最近屯門某新住宅樓盤開售,有大學生喜孜孜向傳媒透露,已獲父母資助成為業主,其父更興奮表示要「斬隻雞慶祝」。香港樓價驚人,年青一輩若無「父幹」,往往上樓無望。政府委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覓地,甚至提出開發郊野公園、填海、公私合營釋放地產商農地等極具爭議的建議,以應對市民住屋「貴、細、擠」的困境。可是,假如政府只講土地供應,無視規劃不當、房屋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即使移山填海,賠上珍貴的自然環境,恐怕也幫不到真正有需要的市民。

市民買不到樓,政府束手無策?紐約有第三者幫手……

香港買樓上車之難,難於上青天,市場樓價難以控制,施政報告不見首次置業上車盤,只聞出租公屋數目要在 80 萬「封頂」。自由市場的操作模式下,紐約也面對同樣問題。自金融海嘯以來的 10 年間,紐約市房屋危機愈趨嚴重 —— 租金穩定的單位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發展商只會建造民眾難以負擔的房屋,儘管市長 Bill de Blasio 視此為首要解決的問題,卻是力不從心。但紐約起碼有非牟利機構 Interboro Community Land Trust,提供一系列永久經濟實惠的住宅單位,令紐約市民不用再苦於作「樓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