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亦成美國人置業首選?

A+A-
不少美國人難以負擔獨立大屋,為了置業而選擇相連住宅。 圖片來源:Sundry Photography/Shutterstock

不少居於小單位的港人,都會羨慕歐美地區的獨立大屋。但面對高按揭利率,成本有限的美國人也開始要退而求其次,選擇沒有飯廳及浴缸的小單位。縮小住宅面積在當地愈來愈普及,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小房子不僅可助預算不足的買家一圓上車夢,更可提高建築商的利潤,因行業目前正要應對不斷上升的勞動力及建築成本。

根據新建住宅資訊平台 Livabl 的數據,自 2018 年以來,美國新屋施工單位平均面積下降 10% 至 2,420 平方呎。而網上房地產公司 Zillow 的報告指出,去年新單戶住宅開工量有所下降,但 3 房以下住宅的施工量比同期增長 9.5%。

前幾年一些較熱門的住屋市場,房屋面積縮水情況最為嚴重。西雅圖地區位居榜首,當地新建住宅的面積比 5 年前縮小達 18%。Livabl 表示,在北卡羅萊納州的夏洛特(Charlotte)及德州的聖安東尼奧(San Antonio)這兩個城市,新屋面積亦減少 14%。大多數建築商及建築師近年多建造更狹窄、更高效的生活空間,削減用餐區、浴缸及獨立的客廳;次卧及閣樓空間亦正縮小甚至消失。與此同時,他們正在增加廚房及開放空間等多用途房間的面積,例如採用雙層床及兩房共用浴室的設計,以及用廚房中島取代飯廳。

房屋面積縮小也帶動傢俬市場有所轉變。多間公司正在致力設計適合狹窄空間的家具,其中 Bob’s Discount Furniture 的推銷執行副總裁 Carol Glaser 表示,對多功能物品的需求有所增加,例如帶抽屜及酒架的廚房中島、梳化床及摺疊餐桌等。

不過,即使房屋縮細,不少人仍是難以負擔。Livabl 的數據顯示,自 2018 年以來,大部分主要住宅建設區域中,價格低於 40 萬美元(約 314 萬港元)的新住宅項目比例有所下降。研究及顧問公司 John Burns Research and Consulting 的分析顯示,對於全美各地的首置買家來說,從 2020 年 2 月到 2023 年 5 月,購置房屋的成本增加 72%,包括每月供款、維修及其他置業成本。空間較細,房價雖更便宜,但平均呎價卻較貴。2012 至 2020 年間,每平方呎價格平均增長約 2.5%;到 2021 及 2022 年更增長近 4%。

一些建築商想出更多方法節省成本,例如在較偏遠的地方建屋,以及建造更多相連住宅。在南卡羅萊納州萊辛頓市(Lexington),買家願意與鄰居共用一堵牆,以節省數千美元,亦令置業變得較易。該區的地產經紀 Sonia Mendez 表示,她看到建築商興多建了 1,500 至 1,700 平方呎的排屋。她說:「排屋賣出的速度與單幢住宅一樣快,首次置業者很興奮,他們看到的不是一間小房子,而是實現了的夢想。」